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蔡建軍:未來投資關注三大趨勢

  • 發佈時間:2015-09-21 03:34:00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徐文擎

  9月20日,在“2015年中國建設銀行基金服務萬里行·中證金牛會寧波站”活動現場,華商基金研究發展部副總經理蔡建軍認為,隨著宏觀經濟企穩回升和後續積極財政政策可期,A股將逐漸迎來好轉。短期來看,利好因素不斷增加;中期而言,大類資産再配置趨勢不變,建議未來投資重點關注消費升級、科技創新和體制改革三大趨勢。

  他提到,宏觀經濟逐漸顯露出企穩回升跡象。首先,8月出口儘管增速依舊為負,但環比有小幅改善,對美出口比較穩健,對歐洲也在緩慢復蘇;其次,儘管投資端數據整體繼續下滑,但基建投資是新亮點,基建投資1-8月同比增長18.4%;同時,房地産銷售回暖,商品房銷售面積保持14.7%的高增速,其中一線城市房價上漲6.9%,房地産新開工有一定滯後性,有望築底回暖。另外,消費總體表現平穩,新興消費有亮點。具體來看,8月名義消費增速10.8%,消費各主要分項有不同程度改善:一是餐飲消費改善;二是在房地産銷售持續好轉的帶動下,建築、傢具、家電等相關行業的消費均有所回升;三是汽車消費增速提升。前9月我國電影票房實現297億元收入,超過2014年全年296.39億元的紀錄,同比增長48.5%;城市影院觀影人次近8.3億,同比去年增長46.9%。

  在穩增長的目標下,貨幣政策持續寬鬆,而積極的財政政策有望接棒。根據年初計劃,電網、鐵路、水利、電信投資前7個月完成率仍較低,僅完成35%,預計國開行下半年將總體投放數萬億元貸款,長債配合銀行貸款,有望撬動4倍資金,重點投入領域包括地下管廊、水利環保、鐵路軌交、舊城改造、現代物流,以及確實能夠短期見效的新興産業。因此隨著穩增長目標的實現,四季度經濟有望企穩回升。

  在經濟有望逐步回暖的背景下,A股市場也在發生微妙變化。最明顯的是短期有利因素不斷增加。其一,去杠桿過程接近尾聲,場外配資基本清理完畢,銀行配資的結構化産品大約8000億元左右,場外配資規模約1.8萬億元,相對於銀行信貸餘額的88.7萬億,風險相對可控;其二,兩融規模快速下降,已從6月初的2.2萬億元下降到目前的9600億元,後續可能回落到6000億元至7000億元;其三,相對收益倉位中性,絕對收益倉位低,證金公司長線持有,做空力量已經明顯衰竭。同時,股票估值風險已明顯下降,部分價值股底部已經出現,部分公司股息收益率已能吸引長期投資者,企業利潤也在逐季改善。供需結構産生積極變化,産業資本不斷增持,融資規模大幅縮減。

  從中長期看,大類資産再配置趨勢不變。從大週期和人口結構角度,房地産大週期已經結束,存量資産再分配的需求依然存在,大類資産配置的改變趨勢還未改變,理財、儲蓄不斷流向股市。

  而未來資本市場的關注點將主要集中在註冊制帶來的融資體系變革和刻不容緩的國企體制改革。當前以銀行體系為主的金融結構已嚴重滯後於經濟轉型,例如資訊技術、網際網路、生物醫藥,服務性行業輕資産、高風險特徵難以得到信貸支援;受利率市場化影響,銀行資産品質和信貸能力都有所下降等,因此充分發揮股市的融資功能是大勢所趨。國企的出路在於“一帶一路”産能輸出、資産證券化(目前央企資産證券化率只有68%)和央企整合帶來的ROE提高。

  對於未來的投資策略,蔡建軍用“取勢、明道、優術”來形容,強調要抓住經濟結構轉型的大趨勢,順勢而為,具體表現為消費升級、科技創新和體制改革三大方面。例如消費升級,重點可圍繞衣食住行、高端醫療、移動社交、教育旅遊展開;科技創新則主要集中在網際網路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顛覆、大數據雲計算、智慧終端、商業模式創新等;體制改革則可主要關注國企改革、要素價格改革、民營資本開放和軍工領域的資産證券化。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