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國企觸“期”成時尚 改革之路添良肱

  • 發佈時間:2015-08-17 00:56:35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期貨”不是帶刺玫瑰

  曾經,對國有企業而言,期貨就像是一朵帶刺玫瑰,看著美卻不敢輕易去碰,甚至有眾多國有企業談期色變。不過,情況正悄然發生變化。

  “儘管可以馬上從現貨市場以580元/噸的價格買入動力煤以備來年1月份使用,但考慮到熱值掉卡、資金和堆場成本等因素,這種囤貨的方式並不划算。”2013年三季度,江蘇國信集團旗下的電力企業新海電廠面臨新的問題——在預測動力煤價格大概率上漲的情況下,如何找到更合理的購貨渠道。

  當時,國內動力煤市場出現探底回升的跡象,至2013年11月中旬,動力煤現貨價格漲勢加速,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持續上漲至565元/噸,現貨實際成交價格更是突破580元/噸。在此背景下,市場對動力煤現貨價格上漲預期已經形成,市場普遍認為漲勢可能持續到年底。

  由於年末是煤、電雙方執行年度合同的時間節點,如果煤價一直上漲,必然增加合同的履約風險,電廠的用煤成本也將大幅度提升,因此,包括新海電廠在內的許多電企都希望找到一種價格預期更加明確、貨源更有保障的煤炭供應渠道。

  此時,動力煤期貨映入眼簾。新海電廠發現,動力煤期貨TC1401合約大有用武之地。在盤面期貨價格遠遠低於現貨價預期的時機,新海電廠果斷完成了期貨頭寸的建倉,開始步入動力煤買入套保的實戰階段。

  2014年春季,新海電廠進一步制定了動力煤TC1405合約的保值方案,並於3月至4月間分批次下達期貨套保指令累計達10萬噸動力煤。臨近交割月5月,動力煤現貨價格由於受到經濟環境低迷、工業活動衰減的影響出現滯銷現象,市場開始有降價兌現現象,而期貨價格則維持在530/噸左右,買入保值頭寸出現賬面盈利。於是新海電廠用邊比較邊平倉的方法了結期貨頭寸,在現貨市場日益轉弱的形勢下,逐次降低現貨交割數量,完成了一次購貨渠道的轉變。

  其實,不僅是國有電廠,中國證券報記者從某“中字頭”期貨公司營業部經理黃曉兵(化名)處獲悉,當前已經有越來越多國有企業涉及期貨業務。

  “有原材料需求的國有企業,比如航空公司、金屬冶煉公司、農産品進口公司等,都需要接觸衍生品。那麼大的量,肯定得做風險對衝的。”黃曉兵説,比如中糧做玉米、大豆和白糖的期貨套保,國航做原油的場外期權、互換套保,江銅做銅的期貨套保等等。

  從其掌握的國有企業期貨賬戶變動來看,黃曉兵認為國有企業做期貨,還是比散戶專業得多。“第一,期貨公司一窩蜂過去找了他們好多年,大大小小培訓下來,懂的也不少。第二,越是大的現貨貿易商,越有機會接觸到更好的金融機構,獲得更全面的資訊,比如格力、江銅這種企業,國外投行一年都要去好多次。第三,國有企業錢多,那麼多錢倒騰下來,肯定比散戶更有優勢、更有定力。”

  國企觸“期”助力改革

  北京工商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胡俞越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指出“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而期貨正是市場化程度最高的市場之一。因此,期貨市場對於推進國企改革而言十分重要,這主要表現在期貨市場具備的三大功能。

  首先,避險功能。這輪全球範圍內的經濟調整,使得各大宗商品普遍告別黃金10年,進入下行通道。包括原油、煤炭、鐵礦石和農産品等在內的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挫。儘管我國對這些産品的對外依存度較高,不過大宗商品下跌,還是使得國內企業産能過剩的問題十分突出,弊端明顯。如果國有企業能夠利用期貨工具進行套期保值,就能夠有效避免價格下行帶來的巨大衝擊。

  其次,定價功能。期貨市場的定價效率非常高,國有企業可以直接運用期貨市場形成的價格。充分運用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可以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特別是在當前國有企業庫存高企的情況下,運用期貨工具可以有效降低庫存,為企業的庫存管理提供有效方法。

  胡俞越介紹,基差交易就是一個發揮期貨定價功能的重要方式。所謂基差交易,是指按“某月份期貨價格+基差”的模式為銷售合同進行定價。簽訂合同時,貿易雙方可暫不固定價格,而只需固定交易所對應品種和月份期貨合約的基差。通過基差交易,貿易雙方把價格波動轉為更容易判斷和操作的基差波動,並可充分利用期貨工具,將風險轉移。

  以油脂油料貿易為例,傳統銷售方式中的“一口價”定價缺少靈活性,很難做到隨行就市,經常達不到需求方的預期價位。而通過基差交易,貿易商首先估算出某一月份期現貨的合理基差,然後將基差銷售給下游市場,當基差縮窄的時候,貿易商擇機從油廠購買貨物;或者銷售遠期一口價給下游市場,同時在盤面買入套保合約,等到交割月基差回歸時,再從油廠購買一口價,同時平期貨盤面的多單。

  “通過基差交易,我們每個月菜粕銷售量穩定在1.5至2萬噸之間,2013年菜粕貿易實現銷售收入7億元,對公司利潤貢獻率為40%。”這是一家貿易商向中國證券報記者展示的基差交易成績單。

  第三,資産配置功能。以前,企業依靠增量投入獲取發展。而現在,國企改革和中國經濟轉型步伐相一致,即由增量投入轉向存量調整。多層次的衍生品市場,有助於國有企業進行存量調整,盤活存量,包括原材料、勞動力等在內的資本能夠在資本運作當中得到更好配置。

  曹揚慧也指出,從價格發現功能來看,期貨市場有利於期貨品種定價的市場化,打破某些商品的價格壟斷格局,形成更加公開透明的市場價格。比如,如果後期原油期貨上市,將有利於打破“三桶油”的壟斷格局,有利於加快石化行業的國企改革。不僅如此,由於期貨價格是由産業資金和投資資金共同決定,因此成本不再是價格下跌的底線,這將加速企業的優勝劣汰和重組整合,加速産業結構的升級,目前的鋼鐵行業正是如此。此外,從對衝風險的角度來看,期貨工具利用比較好、風險控制比較嚴格、生産經營相對比較平穩的企業在國企改革中更容易佔據優勢地位。

  解開束縛 任重道遠

  據曹揚慧介紹,不同行業的國有企業對於期貨的使用程度也是大相徑庭。根據其經驗,有色行業對期貨的使用和普及程度相對較高,國內很多知名的有色金屬國有企業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已經在LME市場進行套期保值,在國內期貨市場成熟規範之後,這些有色企業也是國內有色期貨市場的主力軍,諸如江銅、株冶、西部礦業等都是業內知名的對期貨工具運用良好的國企。

  光大期貨有色金屬研究總監徐邁裏也指出,當前國有企業對期貨的使用和普及程度和2008年之前相比有大幅提升,但是絕對數量仍然和發達國家有明顯差距。

  有客戶經理就曾表示,國有企業客戶開發難度較大,層層審批導致開發耗時長,且部門涉及多,交易架構搭建較為複雜,因此雖然單個企業資金規模上國企體量較大,但從整體規模上,私營企業的交易規模佔比更高。

  在徐邁裏看來,國有企業參與期貨的比例仍不高,主要原因有四點:首先,企業對於期貨市場的認識不夠深刻,定位不夠清晰;其次,企業在開展以套期保值為代表的期貨相關業務過程中,缺乏完善的管理流程、內部控制制度;第三,期貨相關人才極度缺乏;第四,部分地區仍然存在諸如國資委、審計部解釋困難的問題。

  一位大型國有企業的負責人曾向記者抱怨説,早在2002年,他們就開始積極進入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在行業內的避險意識可謂超前。開始幾年,賬戶上都有盈利,也經常受到上級表揚。但2006年隨著銅價大幅上漲,企業賣出保值出現虧損,而他們的競爭對手因為沒有參與期貨,整體利潤反而超過了他們。正因為如此,他們當年受到了上級部門的指責和批評,而競爭對手反而受到了表揚。

  在會計準則方面,一些主管部門會將財政部制定的《企業會計準則第24號——套期保值》作為國企參與期貨交易的前置條件,很多國企因擔心不能達到預設的標準或者礙于程式繁瑣而放棄參與套期保值。

  此外,缺少專業人才也是一大束縛。企業參與套期保值往往需要既熟悉現貨市場的操作流程、又掌握豐富期貨知識的人才。然而現實中企業套期保值人員大多沒有經過系統培訓,缺乏必要的期貨知識和操作技能,需求與現實的反差同樣使得企業對套期保值望而卻步。

  因此,國有企業的觸“期”之路依然任重道遠。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