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市場遇股災救市手段多樣
- 發佈時間:2015-07-09 06:29:17 來源:中國證券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張枕河
海外市場也曾遭遇股災,政府用多種手段進行救市。以美國為例,2008年9月,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美股大幅下跌,當年9月至12月道瓊斯工業指數累計下跌31.2%,2009年3月更是一度跌破7000點。美國政府隨後出臺多種手段救市,包括提供緊急流動性、接管“兩房”、進行量化寬鬆(QE)等。具體而言,從危機開始出現苗頭時,美聯儲就為貝爾斯登提供緊急資金,美國聯邦政府則接管“兩房”、援助AIG等。2008年10月3日,美國國會通過救助計劃,財政部和聯儲根據這一法案相繼救助花旗、通用和克萊斯萊等巨頭。之前的9月29日,美國國會否決7000億美元的救助華爾街所有計劃,當日美股暴跌,道瓊斯大幅下跌7%,可以説股市暴跌迫使美國國會加大援助力度。在聯邦政府的積極救助下,市場恐慌情緒開始緩解,美國股市2009年3月起觸底反彈。
危機過後,美國對監管體制進行改革。2010年1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公佈“沃爾克規則”,強調將自營業務從商業銀行剝離;6月25日,國會通過《多德弗蘭克法案》,該法案被認為是大蕭條以來最為嚴厲和全面的金融監管法案,主要內容包括成立金融穩定監管委員會、設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將場外衍生品納入監管、限制商業銀行自營交易等。
日本也曾遭遇股災。1989年,日本政府5次提高利率,日本股市開始出現高位大幅波動。1990年以後,日本股市雖然又強勁反彈,但無法達到原來的高度,股市從此一路狂瀉,跌至1992年8月18日的14304點。面對股市大跌,日本政府曾一度按照傳統的危機處理方式被動解決金融機構出現的問題。日本貨幣當局轉向擴張性貨幣政策,連續降低利率增加貨幣供應,但收效甚微。日本政府也採取了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來穩定股市和經濟,但力度太小。直到1997年以後,受東南亞金融危機影響,日本金融系統崩盤,政府才徹底改變了態度,認真正視金融機構的危機處理。成立專門的金融機構,完善金融體系。1998年6月成立新的金融監管機構——金融監督廳,接管大藏省的監管職能;1998年10月通過了以金融機構破産處理為核心的《金融再生法案》和以事前防範金融危機為目的的《金融健全化法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