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8500億元撬動銀證互聯互通 A股“改革牛”再添強動力

  • 發佈時間:2015-05-15 07:19: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閻 岳

  2012年信貸資産證券化重啟時試點規模500億元,2013年擴容3000億元,2015年再增5000億元。三年來,信貸資産證券化試點規模穩步增長,總額已增至8500億元。信貸資産證券化試點規模的進一步擴大,意味著中國金融業深化改革又向前邁了一大步。筆者認為,這一舉措將有效撬動銀行和證券業的互聯互通,盤活存量資産,助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

  與此前兩次試點規模擴容時不同,此次5000億元信貸資産證券化新增試點規模定的投資方向是:試點銀行騰出的資金要用在刀刃上,重點支援棚改、水利、中西部鐵路等領域建設。

  上述投資方向屬於基礎設施的範疇。這個領域的建設搞好了,相當於為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創造了良好的運作環境。而與實體經濟間接受益信貸資産證券化不同,上市銀行和證券公司將從中直接受益。由於信貸資産證券化試點規模的擴大,銀行業和證券業的互聯互通也將被進一步撬動。再過幾年,橫跨銀、證、保的大型金融企業集團就有可能橫空出世。

  那麼,銀行和證券業會從信貸資産證券化的過程中獲益多少呢?

  一家國內大型券商在2013年曾做過這樣的估算,到2020年,中國資産證券化規模為8萬億元-16萬億元。其中信貸資産證券化存量有望達到6.56萬億元-13.12萬億元,佔貸款餘額6.08%-12.15%,約佔資産證券化産品的82%;證券公司資産證券化存量規模有望達到1.44萬億元-2.88萬億元,約佔資産證券化産品的18%。到2020年,券商資産證券化收入有望達到842億元,收入貢獻達13%。

  如果再讓上述機構重新做一次估算,估計這些數據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那麼,隨著信貸資産證券化規模的擴大,是不是風險也會驟然加大呢?筆者以為,風險是無處不在的。但從國內信貸資産證券化的進程來看,只能用“穩健”來形容,消極一點則只能用“保守”來概括。也就是説,國內信貸資産證券化的風險是可控的。除了規模不大外,我們還有嚴格的規章制度進行約束。

  比如,2012年5月,由央行、銀監會、財政部簽發的《關於進一步擴大信貸資産證券化試點有關事項的通知》就明確指出,單個銀行業金融機構購買持有單支資産支援證券的比例,原則上不得超過該單資産支援證券發行規模的40%。

  至於資訊披露,也有一系列的規章制度需要遵循,包括《信貸資産證券化試點管理辦法》、《資産支援證券資訊披露規則》、《信貸資産證券化基礎資産池資訊披露有關事項》等。

  在上文提到的通知中,三部委更是明確要求,在遵循法律法規有關信貸資産證券化相關方私密性權利規定要求的基礎上,鼓勵創造條件逐步實現對每一筆入池資産按要求進行規範資訊披露。

  總之,此次信貸資産證券化試點規模擴容,意味著這個盤活存量資産的“大招”將步入常態化。此舉將督促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基礎建設等領域的支援力度,同時降低整個社會的系統性金融風險。A股“改革牛”也借此再添強勁動力。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