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證券 > 板塊聚焦 > 正文

字號:  

信貸資産證券化規模新增5千億元 銀行券商受益

  • 發佈時間:2015-05-14 08:19:00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陳娟娟

  分析師表示,此舉將加速打開銀行騰出信貸額度支援實體經濟,並優化信貸結構的空間

  信貸資産證券化的試點規模再度擴大。為深化金融改革創新,盤活存量資金,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更好支援實體經濟發展,5月1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新增5000億元信貸資産證券化試點規模,繼續完善制度、簡化程式,鼓勵一次註冊、自主分期發行;規範資訊披露,支援證券化産品在交易所上市交易。試點銀行騰出的資金要用在刀刃上,重點支援棚改、水利、中西部鐵路等領域建設。

  “此舉將加速打開銀行騰出信貸額度支援實體經濟,並優化信貸結構的空間,有利於優化銀行信貸結構。”財富證券首席分析師趙歡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同時,券商作為發行機構,資産證券化業務將為他們帶來證券承銷收入、證券存續期內的資産管理費收入、做市收入等。

  “資産證券化作為盤活存量的關鍵一步,將在未來對銀行、券商、信託等行業形成長期利好。”趙歡表示。

  與此同時,有市場人士稱,資産證券化有利於優化銀行信貸結構。在眼下各家銀行凈利潤增速大幅放緩的背景下,信貸資産證券化額度的擴圍,可謂好事一件。同時,通過信貸出表轉移風險,銀行體系不良貸款壓力將減輕,同時也有利於促進銀行經營模式從資産持有向資産交易轉變。

  今年年初,銀監會下發《中國銀監會關於中信銀行等27家銀行開辦信貸資産證券化業務資格的批復》,標誌著我國信貸資産證券化業務正式開閘。

  市場人士表示,作為一種結構性融資方式,信貸資産證券化區別於傳統的股票、債權等金融工具,是以一組特定資産而非發行人的全部資産作為信用基礎。其運作機制中,更是加入了破産隔離、信用增級等保障措施。安全性的提高意味著融資成本的降低,幫助原本難以融資的中小企業獲得貸款。

  中國銀監會特邀顧問、中國工商銀行前行長楊凱生日前表示,我國開展信貸資産證券化的主要目的在於釋放銀行資本佔用。

  對此,他解釋説,我國間接融資比例相對過高,要保持國民經濟中高速發展,銀行的貸款每年必然需要維持相當高的增長速度。現今銀行每年的新增貸款,超過上世紀90年代十年的新增總量,超過本世紀初的五年的新增量,保持銀行資本充足率始終達到監管標準很困難。這些使得銀行業新貸款的投放出現問題,損害了銀行貸款的流動性和可變現能力。(本報記者 朱寶琛)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