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認為,不同性質景區價格進行分類管理是科學的做法。這次提出“重點國有景區”,強調分類,定位比較慎重。
專家認為,此舉有助於推動産業從“門票經濟”到“運營能力”的轉型
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及“積極擴大消費和促進有效投資”,“創建全域旅遊示範區,降低重點國有景區門票價格”。作為廣受關注的民生問題,圍繞景區門票一事的討論近年來鮮少間斷。在業內人士看來,此次政府工作報告為景區門票未來發展指明瞭方向。
實行分類管理,此次突出“重點國有景區”
有數據顯示,目前國內景區數量已超過2萬家。截至“十二五”期末,國內A級景區數量已經達到7951家。隨著國內日益旺盛的旅遊需求,各類大大小小的景區紛紛成為遊客的“心頭好”。然而,關於景區門票“亂漲價”、“價太高”等問題的爭議,近年來一直鮮少停止。
由於資源型景區的公共資源和公益屬性,其門票價格一直是國家關注並給予管制的領域。2007年《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進一步做好當前遊覽參觀點門票價格管理工作的通知》規定政府定價或指導價景區門票調整價格的頻率不得低於3年,其中門票單價:50元以下的,一次提價幅度不得超過原票價的35%;50元(含50元)至100元的,不得超過30%;100元(含100元)至200元的,不得超過25%;200元以上的(含200元),不得超過15%。2012年國家發改委曾陸續公佈兩批旅遊景點在國慶、中秋期間的降價和免費名單,分別涉及80家和100家,其中分別13家和4家免票、兩批降幅平均分別為37%和25%。
為整頓景區門票亂象,國家發改委與國家旅遊局于2015年聯合發佈了《關於開展景區門票價格專項整治工作的通知》,宣佈自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在全國開展為期一年的景區門票價格專項整治工作,規範經營者價格行為,嚴格執行定價規則、程式,並加強市場監管、建立景區品質等級評定與門票價格水準懲戒聯動機制。
此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景區門票一事被明言指出,在業內人士看來,正可以理解為政府對該問題的積極回應。“目前的管理體制,對景區門票價格是進行分類管理的。一類是政府定價,一類是政府指導價,一類是市場定價。個人認為,與之對應的是三種類型,一種是公益性,一種是混合型,一種是市場型景區。”中國未來研究會旅遊分會副會長劉思敏表示,“不同性質景區價格進行分類管理是科學的做法。這次提出‘重點國有景區’,強調分類,這個定位還是比較慎重的。”
景區需擺脫“門票經濟”
長期以來,國內景區一直因為過於依賴門票收入,盈利模式單一而遭受詬病。分析認為,此次強調景區門票問題,同樣也意味著鞭策景區去尋求多元化的商業模式,早日擺脫單一“門票經濟”。
“景區經營方向要調整,兼顧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效益,不能唯錢是圖,同時要改變經營方式。”旅遊專家王興斌表示,“北京故宮的文創商品收入與門票收入相等。台北故宮更是如此,故宮邊上的宮廷膳食餐廳更是台北人婚壽宴會親友聚會的體面場所。多种經營越走越寬,單一門票越走越窄。”據了解,2017年故宮文創部線下收入近1億元,線上淘寶網店收入近5000萬,2017年文創産品總銷售收入為1億4千萬元左右。
然而,景區轉型並非一朝一夕之功,仍需要包括政府、市場、遊客等多方面的博弈。王興斌表示,在這一過程中,不能一刀切、一窩蜂,要尊重市場規律、重視社會效益。劉思敏也表示,在調控重點國有景區門票價格時,可以考慮補償機制,照顧門票價格形成的歷史機制。
長期服務運營能力成關鍵
中信證券社會服務行業首席分析師姜婭認為,景區運營擺脫門票經濟早已是共識,無論是從政府管制要求還是經營企業的自身發展要求。國家提出發展全域旅遊也是擺脫門票經濟的進一步政策對應:推動景區由門票經濟向産業經濟轉型,粗放低效向精細化高效轉變,實現區域內旅遊綜合收入提升。但由於景區特別是一線景區地方利益巨大,完全轉變為類似美國國家公園體系90%左右資金來自中央政府撥款的體系,尚不完全具備條件,到目前為止仍會是個漸進的過程。“而即使此次中央政府強力推行票價減免,我們認為仍會先以未上市的景區入手,因為已經上市的景區公司會存在面對社會股東既有承諾和契約履行的問題。”
景區資源稀缺、難以複製,門票下降甚至取消,帶來的將是客流大幅增加。而如何針對這些客流提供相應的有競爭力的服務,探索非門票盈利模式,是景區公司轉型升級必須考慮的問題,以及其未來盈利最核心的依賴。姜婭表示,短期來看,政府有可能執行的部分景區門票強行降價,或將成為倒逼整個産業加速轉型的關鍵事件,以及為引入市場化機制、提升運營能力撬開更大空間。資源+機制或將開啟景區公司的另一條成長邏輯,從資源稀缺性向經營能力轉變。
- 兩會提案
建議加入《聯合國道路交通公約》
致公黨中央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影響力的不斷提升,中國公民出國的數量劇增,中國公民、企業在海外投資、求學、工作、旅遊、購物越來越多,而其他國家到中國投資、求學、工作、旅遊的人數也不斷攀升。與此同時,因中國未加入《聯合國道路交通公約》(下簡稱《公約》),中國駕照得不到國際認可,而我國也不承認國際駕照,結果無論是中國人出國旅遊、商務和工作,還是外國人到中國旅遊、商務和工作都會帶來越來越多的不便。
加入《公約》是中國公民出境投資、商務、旅遊、工作的迫切需要。中國旅遊研究院的2017年上半年旅遊統計數據報告顯示,隨著消費結構的升級,國民生活品質的提高,中國公民出境遊人數到達6203萬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5.1%。出境自由行旅遊者佔60%,而自駕方式越來越成為重要的交通方式。
但由於我國沒有加入《公約》,而每個國家的要求都不同,中國公民持有中國駕照並不能直接在很多國家租車自駕,一些國家需要辦理的手續繁雜,實際辦理起來困難重重,不僅耗時長,價格也不菲,合計起來甚至可高達千元,部分國家甚至不接受中國駕照在其境內使用。如果中國能加入《公約》,將徹底解決中國人在海外自駕難的問題,增強廣大民眾在海外自由平等的幸福感、自豪感,並將大大減少他們辦理手續的時間和金錢成本。
鼓勵秋假,緩解黃金周供需矛盾
全國政協委員、春秋航空董事長王煜
希望在更多地區鼓勵實行中小學秋假制度,緩解寒暑假、“黃金周”集中休假帶來的供需矛盾,讓大家可以錯峰出遊。既能提升人民的獲得感,同時也可降低航空和旅遊從業人員的勞動強度,也能讓一些特殊行業的人享受到休假的政策紅利。
每年國慶和元旦之間,長達三個月的時間是沒有公眾假期的,希望通過採用放假總量不變、浮動的休假制度,讓各地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休秋假。這在很多國家都實行得挺好的,希望能夠引入中國。一方面是為了提升遊客的體驗,不用像在暑運、春運期間,面臨很高的機票成本、酒店一房難求、景區人滿為患等困境,而且秋季是非常好的旅遊時節。(秋假可以)降低成本、提高體驗度,同時可以看到更美麗的風景,這對我們的消費者、對整個行業都是非常有利的事。
(責任編輯: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