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環境民生”亟待轉變執政理念
- 中國網 www.china.com.cn 2012-03-14 09:46
- 列印 | 轉發 | 評論
民生問題一直是政府工作的核心議題。環境保護亦在此列。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強環境保護,著力解決重金屬、飲用水源、大氣、土壤、海洋污染等關係民生的突出環境問題。
環境保護與保障和改善民生休戚相關。這是因為,環境狀況如何,直接關係到民眾的生存品質。然而,一個不容回避的現實是,雖然近年來我國的生態環境在局部有所改善,但總體惡化的趨勢仍未得到有效遏制。因此,強調“環境民生”,具有很強的現實緊迫性。
兩會期間,有人大代表援引權威數據稱,我國1/5的地表水國控斷面水質為劣V類,湖泊富營養化日趨嚴重,部分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安全受到威脅;全國17.2%的城市空氣品質未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區域性大氣污染日益突出。
實際上,頻頻發生的環境事故早已敲響警鐘。來自監察部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水污染事故近幾年每年都在1700起以上。重金屬污染和兒童血鉛超標事件也時有耳聞。2011年下半年以來,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區域灰霾現象頻頻發生。
環境問題是民生問題,也是發展問題,或者説是發展路徑與發展結構問題。
在相當長一段時期,部分地區尤其一些經濟發展落後地區,重發展輕環境,不惜以資源換産業,以高耗能、高污染項目推高G D P增速,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獲取眼前利益。其結果,不僅危及自身,也將貽害子孫後代。
發展經濟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如果在發展過程中不能有效地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導致生態惡化,生活品質下降,發展經濟的意義何在?換言之,如果老百姓連喝上乾淨的水、呼吸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都已是奢望,又何談民生,何來幸福感?
正因如此,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莊嚴地承諾,我們要用行動昭告世界,中國絕不靠犧牲生態環境和人民健康來換取經濟增長。
知易行難。環境保護是一項艱巨、複雜、長期的系統工程,有賴於企業自覺自律、市場有效驅動和全社會共同參與,但更重要的還在於政府的執政理念和執政實踐。
在執政理念上,必須徹底摒棄“G D P至上”的政績觀,牢固樹立保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正確處理發展與環境的關係,正確處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關係,正確處理當前和長遠的關係,把保護生態環境作為招商引資和建設立項的基本前提。
在執政實踐中,應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推進結構調整,同時建立健全並嚴格執行法律法規。當前,節能減排存在責任落實不到位、激勵約束機制不健全、基礎工作薄弱、監管不力等問題。為此,必須多措並舉,強力淘汰落後産能、大力發展低碳産業、加快理順能源價格體系,大幅度調整能源結構。唯有如此,我國才能走出“先污染、後治理”的歷史輪迴,步入“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社會經濟發展正軌。
- 來源:經濟參考報
- 編輯:王文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