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李毅中:中國工業轉型升級要有強烈的憂患意識

  中國網3月9日訊 全國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于3月9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李毅中委員在會議上發言,李毅中表示,中國工業轉型升級形勢嚴峻,任務艱巨,方向明確,路徑清晰。關鍵是要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堅持不懈,抓緊抓實,絕不能停留在一般號召上,也不能時緊時松,更不能半途而廢。

  李毅中發言的題目是《堅定不移推進工業轉型升級》。首先,李毅中提出了工業發展存在的三個問題:

  一、工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2010年,我國成為全球製造業第一大國,但是按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我國經濟尤其是工業發展,還存在著不少突出問題。一是大而不強。研發投入不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只佔業務收入的0.69%。自主創新不夠,不少技術、材料和元器件、成套設備還依賴進口。工業增加值率26.5%,比發達國家低10個百分點。部分行業産業集中度不高,落後産能約佔20%,缺乏自主品牌。總的看,在全球價值鏈中還處在中低端。

  二是投資、消費、出口拉動不平衡。“十一五”期間固定資産投資年均增長25.5%,2011年居民最終消費率35%,歷年外貿依存度超過50%。過度投資,推動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地方負債增加、一些行業産能過剩,埋下了隱患和風險。

  三是資源環境難以支撐。2011年,我國原油進口依存度超過56%,鐵礦石進口占到世界貿易總量的60%以上。一次能源消耗達到約35億噸標煤,單位GDP能耗是發達國家的3至4倍;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排量和化學需氧量居世界前列。照此下去,即使大力節能減排,到2020年總能耗至少再增加一半以上,資源支撐不了,環境也承受不了。

  李毅中建議,加快工業轉型升級,關鍵要處理好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要科學合理確定發展速度。過低不利於改善民生和就業,影響穩定;過高資源環境難以支撐,不利於轉變發展方式。適度放緩增速,有利於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淘汰落後、節能減排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上來。從區域發展看,欠發達地區還需要較快發展才能在2020年達到小康。這並不是不顧條件盲目發展,而是要根據資源稟賦、環境容量、市場需求和産業基礎,選好優勢産業,差別發展,防止趨同。相關部門應根據主體功能區戰略以及已批准的各區域發展規劃確定差別化政策。

  第二,要加快産業結構、區域結構和組織結構調整。要落實“十二五”規劃綱要,做好産業佈局,控制産能過剩,嚴控“兩高”項目,紮實淘汰落後;要有序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和生産性服務業,培育新增長點。在能源、鋼鐵等命脈行業,要積極推進兼併重組,提高産業集中度,增強國際競爭力。按照産業鏈要求,推動中小企業向園區集聚,優化生産要素,促進升級換代。積極開展産業轉移,促進轉出地和承接地的結構調整

  第三,要大力推進技術改造。這是工業轉型升級的戰略取向。短期內戰略性新興産業還難以成為新的增長點,支撐經濟發展仍要依靠傳統産業優化升級。要把更多的人財物力向技術改造傾斜。建議財政增加技改資金,金融增加技改信貸,引導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向實體經濟。要理順體制機制,支援企業圍繞節能、環保、品質、安全等重點環節,積極採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推進資訊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把新一代資訊技術、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嵌入、滲透、覆蓋、整合到生産經營全過程,改造傳統産業。創新技術管理,實現內涵式發展

  第四,要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加速期,轉型升級應成為企業的內生動力。大型骨幹企業和中小微型企業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都要找準市場定位,確定和端正主業,集中精力提高綜合競爭力,優勢互補、協調發展。大型企業要作排頭兵,通過創新引領行業技術方向,帶動和支援中小微企業發展,努力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集團。中小微型企業,要積極為大企業配套,形成和完善産業鏈,另一方面要向“專精特新”發展,在市場競爭中形成自己的技術、産品和服務優勢。

  綜上所述,李毅中認為,中國工業轉型升級形勢嚴峻,任務艱巨,方向明確,路徑清晰。關鍵是要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堅持不懈,抓緊抓實,絕不能停留在一般號召上,也不能時緊時松,更不能半途而廢。

  • 來源:中國網
  • 編輯:栗天瑞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