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字背後有何蹊蹺?代表委員解析物價三大矛盾
- 中國網 www.china.com.cn 2012-03-04 15:33
- 列印 | 轉發 | 評論
“漲”字背後有何蹊蹺?——代表委員解析物價“三大矛盾”
“發燒”的肉價、“高企”的菜價、“跟漲”的大宗商品、“待漲”的水電油氣……當前物價雖已“高位回穩”,但“控物價”形勢依然嚴峻。
糧食豐産,食品卻領漲;産品提價,企業仍喊虧;兩頭訴苦,中間直喊冤——面對撲朔迷離的物價矛盾,代表委員們尋根究源、建言獻策。
“糧食豐産了,食品卻領漲”——如何減輕百姓“餐桌負擔”?
“排骨一個月一個價,最高時每斤漲到30多元,菜、米、肉也賽著跑上漲,口糧開銷佔工資收入的比重越來越大了。”説起“一日三餐”的花費,北京西城區居民張秀英直嘆“太貴”。
在新一輪物價較快上漲中,食品價格被視為“領頭羊”,讓百姓感覺“餐桌負擔”越來越重。
全國人大代表、紡織女工張曉燕深有感觸地説,對於中低收入群體來説,消費主要花在“吃”上,感受更明顯。“現在早飯吃一碗餛飩和一套煎餅果子要八九塊錢,比前幾年漲了一大截。”
央行發佈的2011年第4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顯示,68.7%的居民認為,當前物價“高,難以接受”。
百姓感受背後有統計數據支撐。去年8月以後物價漲幅雖然開始回落,但全年5.4%的漲幅仍遠超年初4%左右的預期目標,其中食品價格上漲11.8%。
令人費解的是,我國糧食産量實現‘八連增’,為何食品價格仍大漲?
對此,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委員認為,“表面上看農業豐收了,食品價格不存在大幅漲價的基礎條件,之所以出現急劇攀升,與去年的投機性炒作、一直以來糧食生産結構性弊端,以及調控預警相對滯後都有關係。”
那麼,如何為百姓餐桌“減負”?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委員認為,“控物價”與“增收入”,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特別要避免中低收入群體陷入“收入跑不贏CPI”的尷尬。只有雙管齊下,才能減輕普通百姓的生活壓力。
“政府還要完善市場調控和監管,消除季節性、結構性農産品短供,嚴防投機炒作。”四川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委員説,“同時還應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代替散戶種養模式,提高供給能力和競爭能力。”
- 來源:新華網 作者:劉元旭 劉敏 王海鷹
- 編輯:藍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