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叫曹德旺的中國企業家,最近在美國遇到點麻煩,《紐約時報》還專門為他的企業寫了一篇報道,題目是《中國工廠遇到了美國工會》。
曹德旺上一次在中國社交網路被廣泛議論,還是他批評中國營商環境。他在一段流出的視頻裏,批評中國的實體經濟成本高。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有過一句經典的概括:中國實體經濟的成本,除了人便宜,什麼都比美國貴。他沒想到的是,成本都比中國便宜的美國,遇到的是“工會陷阱”。
當時接受媒體採訪時,正是他旗下的福耀玻璃在美國建廠的時候。他花了10億美元,在美國俄亥俄州,改造了通用汽車的一個廢棄工廠繼續生産起了玻璃。他雇的工人是美國人,高管也是美國人。結果,幹了半年後,他實在忍受不了,就解雇了兩名高管。這下,被解雇的高管不幹了,把他告上了法庭。告他的就是他美國工廠的副總經理戴維·伯羅斯(David Burrows)。
按説一家企業被解雇的員工告狀,這本不是很稀奇的事情,在中國國內你只要稍微留意的話,也經常可看到類似的新聞,還有很多根本就不會成為新聞。但不同就在於曹德旺是在美國被告了,他的被告,讓美國媒體也覺得耐人尋味,這才有了《紐約時報》的專題報道。
他遇到了什麼呢?用學術的話説,他遇到了不同的交易成本——由強工會而引起的制度成本。這和中國不同,中國遇到類似的案例,工廠所選擇的是與員工個人訴訟或協調,工會所扮演的角色相對要弱很多。David説他遇到了歧視,他被解雇是因為中國籍高管增加的緣故。另兩位起訴的員工一位説她加班沒拿到1.5倍加班工資,另一位説他出勤率不高是要為工會工作。
曹德旺估計也沒料到,他會遇到這樣的勞資糾紛。這對他而言是個教訓,讓他意識到在美國不僅要與政府搞好關係,還要和工會以及形形色色的第三方機構搞好關係,要不然觸碰到哪一個環節都可能讓企業陷入麻煩。這些意想不到的制度和文化差異成本,會給曹德旺更多的意外,那時候説不定靠“舌燦蓮花”都很難讓自己擺脫困境。
但也並不意味著曹德旺就該打道回府。他遇到的,目前看還不過是“成長的煩惱”。他雖然覺得美國的成本並不高,但對美國的營商環境了解得還不是很充分。他只看到了明面的,沒看到埋在下面的潛在的制度成本。“工會陷阱”就是這樣的成本。現在暴露出來倒還真不是壞事,曹德旺接下來要做的還是“師夷長技以制夷”,選好美國本土的律師和會計師,與工會等第三方機構搞好關係,更在意一下員工的個人權益,這些煩惱説不定就會煙消雲散了。
曹德旺真正應該考慮的還是,美國這個市場是不是他應該長期待下去的市場。他是商人,做決策時自然有他的邏輯;他又是做實業的商人,在美國辦廠並不是為了講個好故事。回頭看一下就知道,他的福耀玻璃,主要用於汽車,他建廠其實是跟著汽車企業走。他在俄羅斯有工廠,他在美國建廠是因為美國的汽車企業也多次要求他過去,2012年的時候通用汽車就要求他去美國建廠。年初他還一再説要去德國建廠,因為那裏也是汽車産業的大國。
結果他遇到了很多中國企業出海所遇到的普遍問題。只要他在美國的整體戰略與美國汽車産業發展的大勢相符,他的産品有足夠的市場需求,他遇到的這些“成長的煩惱”就不足為懼,解決掉也就不是問題了。美國製造業回流的大環境以及對就業的渴望對他都不是壞事。一旦美國對汽車玻璃的需求疲軟、營商成本高企了,這才真正是曹德旺的障礙。美國製造業的發展,能夠讓曹德旺們持續做下去嗎?
ㄗ髡呦當頸ǜ弊鼙嗉)
(責任編輯:羅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