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徵;如今,“一天46件發明專利”的“新深圳速度”正成為中國新一輪深化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從速度發展向品質發展邁進的新標桿。
品質優先,探索可持續增長新路子
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和“試驗田”,憑藉“深圳速度”,深圳特區創造了工業化、城市化的奇跡;而今,依靠對品質的高要求,深圳發展正邁向新的高峰。
統計顯示,2015年,深圳國內專利申請量已突破10萬大關,達105481件;深圳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達16957件,同比增長40.84%,平均一天就有約46件發明專利獲得授權。至2015年底,深圳累計國內有效發明專利83903件,專利密度已達到每萬人73.74件,居全國各大中城市榜首。不僅如此,從全球智慧財産權優勢來看,深圳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已連續12年居全國各大城市首位,2015年達到13308件,佔國內企業和個人申請總量的46.86%。
發明專利的井噴,得益於近年來深圳經濟發展由追求速度向追求品質的轉變。“品質是生産力,品質是競爭力。”深圳市市長許勤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在經濟發展中,速度和品質是辯證統一的。如果只是為了追求規模與速度,到了一定時期會失掉速度。追求品質,才能帶來更加長遠、更加可持續的速度與增長。
早在2010年10月,深圳就印發了《關於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決定》,提出了“深圳品質”的概念,著手探索一條從“比速度、比規模”,到“比品質、比效益、比結構、比可持續”的“品質型發展”的新路子。從首次明確提出“深圳品質”理念,到把“有品質地穩定增長,可持續地全面發展”確定為“深圳品質”的總要求,再到逐步形成標準、品質、品牌、信譽“四位一體”的推進路線,深圳整整花了5年時間探索。
5年中,為了將品質落到實處,深圳在全國率先提出了“大標準”的概念。2014年,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深圳標準”,鑄造“深圳品牌”,樹立“深圳信譽”,提升“深圳品質”。2014年底,深圳市第五屆人大會議通過了《關於加強標準建設若干問題的決定》,將“深圳標準”建設納入法律範疇,成為深圳發展的大戰略。2015年,深圳市政府以1號文件發佈《關於打造深圳標準構建品質發展新優勢的指導意見》及行動計劃,提出了一條標準先行、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綠色低碳的品質型發展新路,將標準建設作為“深圳品質”的重要抓手,通過“標準”將“品質”量化、規範,以“高標準”來實現“高品質”。
時至今日,深圳已在“深圳速度”基礎上加快打造“深圳品質”,把“品質成就未來”作為新時期城市精神,將品質理念固化為品質意識,內化為品質自覺,轉化為品質行動,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領域和全過程,以“大品質”理念來推動各方面水準進一步提升,全面推進標準、品質、品牌、信譽“四位一體”建設,構建城市未來競爭力,也為全國品質建設做出了探索。
創新驅動,打破要素成本制約
品質發展的核心要素是什麼?許勤解釋稱,隨著消費升級加快和産業競爭加劇,經濟的簡單擴張是無法持續的,迫切需要以品質引領産業轉型升級,通過創新、轉型、品牌打破要素成本的制約,通過打造更高品質的産業體系、提供更高品質的産品供給,取得更高層次的競爭力,以滿足更高品質、更多樣的市場需求。
深圳制定了全國首部國家創新型城市總體規劃和促進科技創新的地方性法規,先後出臺了自主創新“33條”、創新驅動發展“1+10”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2015年,在已有的政策的基礎上,深圳又陸續出臺了示範區發展規劃、空間佈局規劃和建設實施方案,為建設更高水準的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提供政策保障;出臺“深圳網際網路+”行動計劃,推進網際網路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深圳還先後建成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國家基因庫和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累計建設國家、省、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載體1335家;加大核心技術攻關力度,圍繞前沿技術、新興産業和交叉領域,每年組織實施重大科技攻關項目100項以上,集中力量突破技術瓶頸,搶佔科技制高點。今年初,深圳又出臺了吸引人才、鼓勵創新和提升企業競爭力的系列政策措施,打造更有競爭力的政策環境。
南山區是深圳近年來由速度向品質轉變,探索産業轉型升級、創新驅動發展的一個縮影。“與北京中關村、上海張江相比,在高等教育和科研資源方面,我們沒有優勢,我們只能依靠産業創新打天下。在南山,通過促進科技與市場的緊密結合,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和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兩隻手’同時用力,有效解決了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的問題。”南山區區長王強説。
自2000年起,南山開始實施“大孵化器”發展戰略,成立了南山區科技創業服務中心,不僅直接為科技企業的創立和發展、科技成果産業化等提供全方位的創新創業服務,還對全區各類孵化器建設進行引導和支援,成功培育了蛇口創新谷、智慧天使創業工廠、微訊移動網際網路創業基地和中國科技開發院預孵化器等創業苗圃,形成了由創業苗圃、專業孵化器、企業加速器、專業技術園、企業總部基地組成的多層次産業培育空間和全過程孵化培育生態鏈。目前,全區已有各類孵化器46家,孵化面積232萬平方米,在孵企業2860家,累計出孵企業近3000家。至2015年底,南山區已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641家,培育上市企業總數達115家。
品牌推進,瞄準全球高端市場
伴隨著品質型發展模式的不斷深化,深圳已從過去跟進模倣的“山寨城”發展至如今擁有大量自主品牌的“創新城”。從上世紀80年代的“80後”企業華為、中興,到“90後”企業騰訊、五洲龍,再到“00後”企業超多維、華訊方舟,“10後”企業科比特、柔宇科技……深圳一代代創業者高舉創新大旗,瞄準未來技術趨勢持續發力,成就了一個個在全國乃至全球市場上響噹噹的中國品牌。
以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為例,作為中國製造全球化代表,在“第二屆中國品質獎”評選中排製造業第一;成為全球最大的電信設備製造商,移動寬頻出貨全球第一;智慧手機出貨全球第三,2015年智慧手機發貨量達1.08億台,成為中國第一家年發貨量過億的智慧手機廠商……
為何華為手機能從國內近400家手機品牌中脫穎而出?答案就兩字——“品質”。華為公司中國媒體事務部部長劉英赫告訴記者:“華為的成功歸功於其對品質孜孜不倦的追求。”華為明確規定,“每年以20%的改進率去改進品質”。為此,華為向供應商提供15%溢價以確保優質原材料。因為對品質孜孜不倦的追求,市場也給了華為以豐厚回報:今年一季度,華為消費者業務銷售收入同比增長61%,智慧手機銷售收入同比增長62%;所有産品發貨量同比增長44%,智慧手機發貨量同比增長62%。
過去10年,華為累計研發投入超過1900億元,2014年、2015年均位居國際專利申請量全球第一。2015年,華為向蘋果許可專利769件,收取的專利費高達數億美元,標誌著中國企業開啟了專利市場的“逆襲”之路。
品質發展不僅成為華為成功“逆襲”的絕招,也成為深圳始終保持中高速增長的堅實基礎。數據顯示,2015年與2010年相比,深圳主要指標實現“八個大幅增長”:地區生産總值由9581.5億元增加到1.75萬億元,轄區公共財政收入由3506.8億元增加到7238.8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由1106.8億元增加到2727.1億元,全社會研發投入由333.3億元增加到709.3億元,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由1354家增加到5524家,戰略性新興産業規模由8750億元增加到2.3萬億元,商事主體由78萬戶增加到214萬戶,金融業總資産由4萬億元增加到8.6萬億元;而資源能源消耗則實現“八個明顯下降”:萬元GDP能耗、水耗、建設用地、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別下降19.5%、43%、29%、21%;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按期完成廣東省“十二五”減排目標要求。(經濟日報記者 楊陽騰 沈 慧)
(責任編輯:羅伯特)
免責聲明:中國網財經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