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6月14日電(記者 施佳秀 實習生 李晨虓)上世紀70年代初,一項東方神藥——青蒿素被成功提取,千萬人生命倖免于瘧疾。時至今日,每年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在世界上仍有15億美元的銷售額。
但因當時缺乏申報途徑,青蒿素的專利既非發明者屠呦呦所有,專利權也不在中國。面對鉅額利潤,中國作為核心技術的發明國,難分其羹。
2015年,民族企業華為通訊叫板全球手機大鱷蘋果公司,對其許可專利769件,向行業領頭羊收取著高昂的專利許可費。
兩個案例,一葉知秋,足以看出在科技創新的時代,專利具有巨大的價值。
隨著科技創新發展,專利在當下越來越被政府和市場所重視。特別是電商時代的成熟,專利保護呼聲越來越高。
中國在專利方面扮演的角色也由“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者”。截至2016年4月底,中國經授權並維持有效的發明專利共計159.4萬件,已成為繼美國和日本之後第三個國內發明專利擁有量突破百萬件的國家。
浙江是智慧財産權大省,也是科技創新先行省份,更是電子商務大省。浙江在經濟發展的轉型升級換擋期,在為經濟發展保駕護航上,專利保護的重要性顯得尤為突出。
“智慧財産權制度是激勵創新的基本保障,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創新型省份建設的重要舉措,是提升全省軟實力的重要抓手。”浙江省科技廳廳長、省智慧財産權局局長周國輝表示,近年來,浙江省智慧財産權工作頂層設計不斷加強,專利創造和運用能力不斷提升,專利保護工作進一步突出。
專利保護推經濟轉型科技引擎驅企業前行
在當前中國社會經濟轉型的背景下,科技創新驅動是核心動力。科技創新最根本的兩要素,一是人才,二是專利。
詳述浙江之專利戰略,分管專利工作的浙江省科技廳副廳長洪積慶總結,戰略包含創造、運用、保護、管理等諸多環節,其中保護是基礎,是優化專利佈局,形成産業鏈、創新鏈、政策鏈閉環良性迴圈的關鍵。
近年來,浙江愈加重視專利事業發展,可觀的專利事業規模對浙江的經濟起到了很好的推進作用。
數據顯示,2015年,浙江省專利申請總量為30.7萬件,授權總量23.5萬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2.89件,總體水準走在全國前列。高新産業對規上工業的貢獻率達55%,僅杭州市,規上工業新産品産值4472.21億元,新産品産值率35.2%,提高4個百分點。
更重要的是,專利亦是企業轉型升級利器。周國輝認為,良好的專利制度是浙江經濟轉型升級、創新發展重要保障。
早在2008年,浙江和茂盛襪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陳仁勇在諸暨大唐鎮創辦了襪廠。大唐鎮年産襪子佔全世界的七成,高峰期的2014年生産了258億雙襪子。
然而,陳仁勇説,“這天文數字背後,卻是微薄至極的利潤,平均下來一雙襪子利潤幾分錢。”
窮則思變。陳仁勇思考後發現,企業應從傳統低附加值的“製造”脫離,轉向高附加值的“智造”,要實現這一目標,企業則必須擁有自己的專利。
於是,他組建了一支結構設計師,運動醫學的專家等研發團隊,積極進行運動功能襪的開發。截至目前,浙江和茂盛襪業有限公司擁有授權專利8項,其中有3項是發明專利,5個是實用新型專利。
創新成果,帶來的是利潤大幅增長。陳仁勇以一款籃球襪為例告訴記者,如今這一雙賺的錢抵過去500雙。
和茂盛襪業的成功轉型正是大唐襪業蝶變的縮影。據報道稱,2015年,大唐鎮生産各類襪子80億雙,較上年減少5億雙;財政收入卻達到7.94億元,較上年增長9.74%。
縱觀浙江,像浙江和茂盛襪業有限公司這般,因專利而成功轉型的案例隨處可見。無論是生産抗癌藥的高科技醫藥公司貝達藥業,還是傳統産業中翹楚的娃哈哈集團,又或是從事先進裝備製造業的江南控股集團……均視專利事業發展為企業生命線。
也正是一批批老中青的企業家們對專利的重視,推動企業的發展,提升了企業的競爭力,拉高了浙江經濟的整體品質。
對此,洪積慶也表示贊同:從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科技創新看,實施專利戰略不僅是手段,更是推進供給側改革、釋放創新紅利的有效途徑。
行政立法護創新智造訴調對接辟解紛佳徑
“沒有專利制度的保護,再怎麼鼓勵創新都是一句空話。”貝達藥業董事長丁列明曾表示,于正處於經濟轉型期的浙江,科技創新是一有力推手,而專利制度是對科技創新成果的最好保護。
隨著社會上專利侵權行為大行其道,不少企業家都呼籲,希望能夠加大對侵權行為的打擊力度。
近年來,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專利保護工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舉措。2015年9月,浙江省人大常委會通過了《浙江省專利條例》,已於今年1月1日起實施。
總結當前浙江專利保護現狀,周國輝概括為“一多一強一高”,即案件不斷增多,保護意識不斷增強,處理效率不斷提高。
2015年,浙江省智慧財産權局系統專利行政執法案件共立案8584起,同比增長144%。案件總量、結案率以及侵權案辦案量、電子商務領域辦案量等多項指標位居全國第一。
國家智慧財産權局專利管理司執法管理處副處長王志超表示,辦案效率的提高,離不開辦案機制創新和辦案流程優化。
而在浙江,它的秘訣就是:注重行政執法與司法保護的訴調對接。
“專利糾紛司法保護往往存在,訴訟週期長、花費大等問題,充分發揮行政保護快捷、主動和低成本的優勢,推動專利行政執法與司法保護的訴調對接,有利於提高保護效率。”在浙江省科技廳專利保護處處長嚴明潮看來,面對專利糾紛,智慧財産權部門應當走在司法程式之前,主動介入,運用執法人員的專業力量,進行調解。
目前,浙江省最高人民法院聯合浙江省智慧財産權局等已在義烏試點開展智慧財産權訴調對接專業、獨立第三方公益平臺建設,升級多元糾紛處理機制,義烏平臺運作僅9個月,調解成功率達49.4%。
與程式複雜、曠日持久的司法渠道相比,高效的行政+司法的訴調機制更受維權者歡迎。
杭州騎客智慧科技有限公司擁有已授權有效專利76項,近年來,該公司專利曾遭永康、義烏、深圳等地多家企業的未授權使用。
無奈之下,企業向浙江省智慧財産權局投訴。浙江省智慧財産權部門聯合永康、義烏、寧波、上海、廣州、深圳等地的相關職能部門查處了2000余臺侵權産品,總價值近300萬元。
該公司法務經理李娜表示,相比較高成本、長週期的司法途徑,他們更傾向於智慧財産權部門介入調解,以尋求更快速、更直接的保護。
“面對專利糾紛,智慧財産權部門主動作為是值得肯定的。”中國智慧財産權法學研究會副會長、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教授李永明認為,調解須遵從雙方意願,智慧財産權部門應當謹慎使用其權力,在雙方接受調解結果時,制定合理的處罰措施,並且所有的行政部門的決定都應有相應的司法審查制度。
政企攜手凈網購平臺聯動維權構良性生態
即使再好的體制機制,浙江的專利保護依舊無法忽視電商時代發展所帶來侵權行為劇增的現實。
電商平臺在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肥沃土壤的同時,也為銷售專利侵權商品提供了“蹊徑”。中國(浙江)智慧財産權維權援助中心統計數據顯示,以阿里巴巴平臺為例,2015年針對智慧財産權的投訴高峰時每天能超過1000起。
視頻放大護眼寶最近一度成為網路銷售中的爆款産品,溫州明發光學科技有限公司為該産品申請了專利。但因為發明原理簡單,倣造的各類産品很快就在網路上鋪天蓋地。
據悉,該公司在發現該侵權行為後,向智慧財産權部門尋求援助,智慧財産權部門就為此關閉了249家電商,淘寶上斷開了幾千個銷售連結。
“沒有智慧財産權部門的幫助,公司的損失會更大。”溫州明發光學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柳稿也感慨道,浙江智慧財産權局對企業的專利保護所做工作非常有效,“智慧財産權部門,可以直接參與處理,企業只需找到侵權産品,經判定後,就立即關閉連結,效率非常高。”
在嚴明潮看來,網際網路開放包容的特性,使得依託電商平臺的新産品一經上線,難以避免蜂擁而至的“拷貝”,“分佈在浙江全省不到百人的執法隊伍,在每天數以千計的電商侵權案件面前,如同飛蛾撲火,24小時無休也處理不了多少案件。”
打擊電商專利侵權,平臺與智慧財産權部門方須勠力同心。浙江是最早參與電商智慧財産權維權的省份,早在2011年,便同阿里巴巴公司合作,共同打擊電商平臺上存在的侵權行為。
在多方努力下,電商領域專利維護已取得明顯成效。據統計,2015年,浙江省智慧財産權局系統共處理線上電商專利侵權糾紛案件64417起(通過線下上報的電商領域侵權案件為6777起),認定侵權後關閉或斷開的侵權網店或商品連結39000余個。
“目前浙江電商侵權責任規定,相對完善,對電商平臺的要求也非常嚴格。”李永明認為,在以法律的形式增加電商平臺的監督責任固然正確,但也應把握分寸,過於嚴苛的要求既不有利於電商的健康發展,也會無形中加大法律的訴訟負擔。
浙江電商專利保護工作雖已取得明顯進展,但不可回避的是,電商平臺上專利侵權行為仍有屢禁不止之勢。
為此,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副教授馬海生建議,國家在加強頂層設計的同時,健全相關的法律體系,加大對電商領域侵權行為的處罰力度,在打擊違法行為的同時,形成良好的創新風氣。
大數據導航浙江製造藍海發展仍需砥礪前行
于外向型民企林立的浙江而言,深知專利回報,也通曉其風險。如何讓浙江製造這艘大船,安穩航行于國際市場之大洋,浙江一直在摸索。
洪積慶介紹,浙江省各級智慧財産權部門多次聘請海外律師,給當地企業授課,提高企業專利風險意識;同時,積極培養海外專利維權隊伍,培養了135位懂國際規則、能熟練運用智慧財産權制度的高層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省首個産業專利導航數據庫去年于杭州高新區落地。該系統數據庫共收錄全球安防領域50萬件專利,集靈活檢索、線上翻譯、引證分析等多項功能于一身,一次可批量下載1萬組專利,並保持每週更新。
該系統的投入使用,意味著浙江安防企業能夠第一時間獲取國際專利資訊,有效規避專利密集“雷區”。
對此,海康威視智慧財産權總監張希明曾表示,有了專利導航系統,企業能快速定位技術密集區和空白區,為研發方向提供參考,有效規避一哄而上、産能過剩等産業風險。
“在企業進行産品研發前期,對目標産品進行專利檢索是十分有必要的。”王志超認為,運用全球專利比對系統,可以對新産品、新技術的研發進行導航,利於提高産品的研發品質,也可以促進研發資源的合理配置。
縱觀歷史,浙江如此大力度的投入,是浙企碰壁後痛苦的領悟。
“專利保護一直是西方國家制約中國經濟的一重要手段。”李永明説,國際專利保護讓中國産品出口頻頻受阻。于外向型經濟發達的浙江,不計其數的浙企在此馬失前蹄。
數據顯示,從2007年到2015年3月,美國共發起“337調查”362起,其中,涉華案件多達152起,佔比42%。中國早在2012年變成了美國“337調查”的最大受害國。
如何改變浙江製造在國際市場的不利處境,浙江英普律師事務所律師毛愛東認為,相較于專利保護“硬體”,企業的專利意識——這一“軟體”更需提高。“大多數企業缺乏風險意識,少有企業在出口時對侵權可能進行過評估,出口時面臨糾紛自然不可避免。”
為此,周國輝強調,企業應靜心學習專利知識,並將其融入企業創新發展的實踐中去,提高專利意識,健全完善專利戰略,著力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和産業國際競爭力,為拓展國際市場藍海提供支撐。
馬海生則認為,中國企業之所以在國際專利處於弱勢地位,是因為大部分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仍然難以負荷國際市場競爭的要求。
他建議,企業轉變經營模式,企業需要制定長遠的發展戰略,提高自主研發能力,用屬於自己的核心産品或技術,打開國際市場。由“模倣模式”、“風口遊擊模式”向“自主創新模式”轉型。
在面對國外專利市場的複雜環境時,不僅企業要制定長遠的發展戰略,政府的作用也必不可少,其中面對跨國專利糾紛,專業人員匱乏問題也較為凸顯。
為此,李永明呼籲,政府各部門應在該領域人才培養上多下功夫,從法律團隊上滿足企業“走出去”的要求。
他還指出,政府在制定大型的涉外貿易戰略部署時,除了資金、軟體、硬體上的投入外,還應做好法律風險評估。“尤其是涉及新的商業模式、高新技術産品等,專利風險評估將有利於戰略的整體制定,避免企業踏入法律‘雷區’。
多則價謙,萬物皆然,獨專利除外,量之彌高,價之彌尖。新時代下,滿載“浙江智造”的巨輪將乘政策之風,遠洋出海,隨著專利戰略藍圖的緩緩舒展,航線也將愈發清晰。(完)
(責任編輯:羅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