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與VR相關的概念股不斷炒作,股價不斷創近期新高。然而,火熱的VR炒作背後,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實VR投入還遠不到收穫的季節,現在的投入,或許要若干年以後,才可能真正地實現可觀的盈利,但股民能等這麼久嗎?
“被熱炒是好事,可以讓大家更關注這個市場,激起資本投入和産業發展。”北京行雲時空科技有限公司CEO王洪亮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説,而他討論的話題就是VR(虛擬現實)。
火熱炒作
VR究竟有多火,這一年來暴風科技的股市狂飆也許就是最好的説明。39個漲停板,股價最高峰達327元,總市值高達400億元,超過優酷馬鈴薯等一線視頻網站。區區13.5億元總資産之所以能支撐起數百億元的市值,投資者也許看重的就是暴風科技構建所謂的VR生態圈。
在畫了一年的藍圖之後,暴風科技VR産品陸續出臺。5月,其發佈了一個全新的概念——VR電視,卻受到業內質疑。這究竟是技術突破還是概念炒作?
王洪亮坦言,如今國內該行業“總的來説雷聲大雨點小,大多數産品只是局限于頭盔,局限于看片,普通人覺得和3D電影只是有一些小差別,市場認知度依然較低”。
家電行業分析師梁振鵬表示,硬體只是基礎,內容才是支撐産業持續發展的原動力,但目前VR內容缺乏,所以即便購買了VR設備,實際用處其實也並不多。
實際上,以3D電視為例,如今3D電視就越來越少人提及,就連産品也鮮有新品問世,技術更是沒有實質性提升,已經被邊緣化。據外媒報道,世界前兩大面板大廠同時也是電視大廠南韓三星和LG已經開始進行3D電視的清退工作,而且是徹底退出。
那麼如今的VR産業僅僅是因為內容瓶頸,才無法打開市場嗎?在王洪亮看來,缺內容只是瓶頸的一部分,但缺內容並不是阻止VR發展的最大原因,“這只是一些硬體商的藉口”。
從炒概念到講故事,再到拉股價,2015年賺足眼球的VR産業,眼下到了看真本事的時候。《中國VR産業研究報告》數據顯示,中國VR潛在用戶達到2.86億人。如何讓這部分潛在用戶變成真實用戶,成為了2016年VR産業的“主旋律”,為此,中國的VR産業從技術、産品、內容,乃至規範上都在小步快跑。
面臨洗牌
當前正值VR産業的風口,從近期股市上的表現看,凡是涉及虛擬現實概念的股票都迎來了連續漲停,並有望繼續上演漲停的戲碼,一如此前的3D列印、大數據、智慧硬體等概念股。
而從谷歌、Facebook這樣的網際網路巨頭,到HTC、新力等硬體大鱷,紛紛投入鉅資在VR領域裏。有統計顯示,2015年國內VR項目融資總額已高達10億元,一家名為87870的VR垂直門戶宣稱融資了3000萬美元,足以見得VR所受資本青睞的程度。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至今仍未有一款銷售數量達百萬級別的明星VR産品出現。據了解,2016年初,全球“最明星”的VR産品Oculus剛剛開賣,儘管被哄搶一空,但絕對數量卻並不高。有機構預測Oculus2016年銷量將達到百萬級,Facebook更是對其收購而來的Oculus寄予厚望,期待著其銷量奔著1億台而去,並且Facebook的CEO扎克伯格還聲稱2025年Oculus銷量將達到5億級別。
在國內,更多的是手機支架的VR初級産品。相比于國際巨頭憑藉硬體頭顯優勢已經佔領的PC端VR,“人手級”且價格低廉的移動端VR成為國內中小創業者的發力方向。
走在風口前端的暴風科技,也曾推出了暴風魔鏡等産品,2015年該公司全年凈利潤高達1.7億元,同比增長達313.23%,似乎又一個蘋果式神話出現。但如果拆分該公司四個季度的利潤,其一季度虧損321萬元,二季度為991萬元,三季度利潤額為1717萬元,到四季度驟然暴漲至1.49億元。有意思的是,年報顯示,暴風科技應付賬款有1.56億元的電視機及配件採購費。而關聯交易中,暴風科技向日日順樂家貿易有限公司銷售了1.04億元商品。同時暴風科技向控股子公司和暴風魔鏡科技有限公司CEO轉讓股權,使得這個年年虧損的子公司不用合併報表,轉讓股權收入變成了投資收益入賬。不難發現,暴風科技好看的財報相當部分歸功於其資本運作。
一位VR行業人士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國內的VR産業目前還面臨著諸多問題。其一就是缺乏核心技術,目前大多數的VR産品宣傳趨於概念炒作,而技術方面仍存瓶頸。國內虛擬現實在視頻解析度刷新率以及聽覺定位等諸方面制約了虛擬現實技術應用於移動端的實現,亟待提升技術革新。
其二是産業生態紊亂,由於過多“業餘選手”入局,VR市場産品同質化嚴重,山寨遍地、盜版成風,虛標參數、技術造假更是常有之事。
中金公司研究報告指出,VR産業市場規模有望在3-5年內突破萬億元大關,硬體設備、娛樂內容、跨界服務三大投資機會將不斷顯現。隨著硬體技術的日益成熟及內容資源的豐富,2016年將迎來VR産業的“黃金元年”,市場規模有望超過300億美元。
王洪亮認為,今年下半年,一些VR企業也許就會被洗牌,市場通過洗牌之後,最終只會留下少數的VR企業能夠壯大、生存,這就跟當時的團購大戰是一樣的道理。
打造生態
那VR的技術瓶頸不只是缺內容,如果要突破,它還有哪些方面可以發力?
“目前內容方在看硬體方,硬體方又需要內容方的內容,內容製作成本很高,內容方願意做就必須看技術的應用領域,説到底,硬體方要做的是怎麼把産品做到極致,讓用戶喜歡,願意購買,不只是觀影,還有很多附加值是可以探索的。”王洪亮説。
目前行雲時空的産品即將問世,王洪亮表示,他們首先解決的是眼鏡的舒適度問題。“現在説到VR體驗,必須要帶設備,舒適與否,是人們願不願意使用的關鍵,此外如何打造一些場景讓用戶離不開它,也是産品的核心價值”。
王洪亮表示,“戴眼鏡玩遊戲或看電影只是簡單的運用,科技最終是改變人們的生活。我們的設想是未來人們帶著眼鏡看物體時,物體的資訊就會顯示在鏡片上,比如醫生帶著眼鏡看急診病人,病人的基本體徵就會顯示在鏡片上,使用場景上是可以有很多創新的,只有打造出一個生態,才能打開市場,而打造生態的技術也基於許多複雜的演算法,這也是工程師需要不斷努力突破的方面。”
“我們不做頭盔,做頭盔以外的所有其他産品。”北京國承萬通資訊科技有限公司(G-Wearables)(下稱“國承萬通”)CEO郭成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國承萬通面向的是B端市場,公司的一大願景是想把線下非常多的實際場景轉化成一個虛擬的場景,這是今年的最主要目標。”郭成説。
那為何要做線下呢?郭成表示:“選擇線下的原因在於線上太貴。線下可能是讓中國人體驗VR的最便捷的方式。”
5月11日,國承萬通在2016年CES展會上推出了STEPVR大盒子。STEPVR是一整套的産品,由頭部螢幕(頭盔)、背包式無線處理器、全身動作捕捉感測器、手部識別感測器和空間定位設備組成。
郭成表示,相比其他VR公司,自己的優勢在於“能無限多人、無限大的空間,成本也比他們低,性價比最高”。作為中國第一個做線下體驗空間及全套解決方案的公司。從産品層面上來講,包括大中小三個空間:小空間是9平方米到16平方米,中型空間是25平方米到50平方米,大型空間是100平方米以上,不過大型空間需要非常強力的技術。
“我們可以將輸出空間的位置精確到1毫米,STEPVR就是基於這項技術才有可能在無限大的空間裏實現無限多人在同一個空間裏體驗VR。”郭成告訴記者,“我們的技術可以實現單個接收器 1秒鐘實現160次鐳射掃過同一個位置,乘以26個感光接收器的話會達到4160次感光捕捉和計算。”
除了在大型空間具有競爭力,中型空間例如教育、旅遊層面的應用也是如此。
“年底我們能推出幾百家的中型場景。容納5-6個人在其中進行遊戲的交互性體驗。”郭成説。
“除了遊戲,我們還做街道的場景。”郭成告訴記者,可以讓小朋友在北京街頭體驗北京交通,“如果我站著不動,一輛車會以多塊的速度向我們開過來,還可以讓小朋友體驗火災逃生的現場”。
打造生態已經成了目前VR 的新趨勢,也吸引了包括BAT在內的網際網路巨頭的加入。此前,阿里巴巴宣佈成立VR實驗室,併發布“圍繞硬體、內容、購物場景三個層面來佈局”的VR戰略,推出了全新購物方式Buy+。Buy+利用電腦圖形系統和輔助感測器,生成可交互的三維購物環境,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真正實現各地商場隨便逛,各類商品隨便試。同樣構建VR生態的還有騰訊、樂視;另有百度、小米、錘子科技在部分環節試水。“有時技術的革新也許就差一步用戶體驗,就像當時蘋果平板侵襲PC市場一樣,就是看哪家公司能夠搶先突破。”上述VR行業人士説。
(責任編輯:羅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