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自救先要問診把脈
- 發佈時間:2016-05-12 07:29:44 來源:廣西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兆 揚
俗話説,“買的沒有賣的精”。在主張個性化、差異化以及精神消費的時代,這句話恐怕也要成為過去式了,現在端著架子、坐等顧客到府的大型百貨商場生意沒有那麼好做了。
以前一棟百貨大樓就能帶活一片商圈。在繽紛多彩的消費新時代,一些傳統零售企業感到颼颼寒意。如何走出困境迎來新春,筆者認為還需找對問題把準脈,找準病灶方能對症下藥。
“友誼的小船”説翻就翻,南寧百貨在金湖商圈説撤就撤,面對傳統商貿大佬們的黯然退市,傳統零售企業是時候反思了:消費新時代的脈象把準了麼?
固然有經濟大環境之拖累,成本上升也“壓力山大”,但究其根源,還是顧客的消費習慣改變了,消費市場出現了新變化,而一些傳統零售企業還是墨守成規、畫地為牢,導致原有的顧客群不斷流失,新的市場陣地又沒有佔領,結果盈利能力不斷下降,不得已關店止損。
應該看到,當今民眾的消費行為已發生顯著變化,模倣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如果説過去逛商場就是買件衣服挑雙鞋,那現在可是親子娛樂、美容SPA、大快朵頤“一條龍”,然後在朋友圈曬曬美食和萌娃,順帶買件大衣捎個包,這是生活方式帶來消費方式的變化,當前消費結構正從物質型、生存型消費向服務型、發展型消費升級,消費者的需求也正從“物質消費”走向“情感消費”。這就倒逼商業體必須在經營思路上更新換代,既要發揮傳統商業強大産品與資源整合的優勢,又要借助“網際網路+”下的行銷新模式,不斷提升顧客的消費體驗,引領消費新熱點。
反觀廣西傳統零售業態,很多百貨商超還在故步自封、原地踏步。商品同質化、管理模式粗放,一些商場引進的品牌相同、款式一樣,甚至就連商場的樓層擺布與格局都相同。正所謂“人叫人千聲不語,貨叫人點首自來”,商品沒有特色就喪失了核心競爭力。
危中有機,變中求勝。消費市場風向的重大轉變,是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加快供給側結構改革的一個重要信號。傳統零售業只要搭上這趟改革列車,加強商品創新、業態創新、優化供應鏈,真正從“以我為主”轉變為“以消費者為中心”,相信前方會另有一番風景。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