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讓貧困群眾與致富産業相向而行

  • 發佈時間:2016-05-11 05:59:24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為幫助居住在惡劣環境中的近300萬貧困群眾早日脫貧,陜西省啟動了陜北、陜南大規模移民,計劃用10年時間,投資逾336億元搬遷299萬人。他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産業,探索通過帶資入股、土地流轉、訂單農業、園區務工等途徑,讓搬遷群眾既搬得出又住得穩。

  初夏的秦嶺深處,山幽林密。清晨7點多,家住陜西省鎮安縣雲蓋寺鎮百花園移民搬遷安置小區的解偉軍就與妻子趕到附近的古鎮美食街“自家人麵館”,為一天的生意忙碌起來。幾乎同時,住在同一移民安置小區的48歲的費亭玉,也來到附近的鎮安明科電子材料公司打卡上班。

  解偉軍與費亭玉都不是雲蓋寺鎮的原住民。兩家人分別來自三、五十公里外的大山上。他們原來居住的地方,不僅偏僻而且每逢雨季泥石流頻發。曾經長期在外打工的解偉軍説:“每逢下雨我就提心吊膽,擔憂家人安全,更別説發家致富了。”而費亭玉最大的感受是:“過去四處打工,掙的錢基本都花在回家探親的路費上。最大的期盼就是能在家門口工作,每天下班後在自己家的床上睡一覺。”

  解偉軍與費亭玉兩家人期盼脫貧、安居的夢想,代表了陜西省由於惡劣居住環境的近300萬貧困群眾的心聲。也是陜西省下決心啟動實施陜北、陜南大規模移民搬遷的動力——用10年時間,投資逾336億元搬遷299萬人。

  如今,這一藍圖逐漸變為現實。截至2014年底,陜西省已完成39.5萬戶134.1萬人的搬遷任務,其中貧困人口21.9萬戶、85萬人,累計投入630億元,其中財政專項扶貧資金46.8億元。全省建設集中安置點1416個。

  既搬得出又穩得住

  “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這是在陜南、陜北各大移民搬遷扶貧集中安置區隨處可見的工作標語,也是陜西省實施移民搬遷扶貧的根本目標。“這項工程的重中之重就是創造性培育、建設適合搬遷貧困群眾就業創業最終實現自我發展的産業環境。”鎮安縣常務副縣長陳釗結合當地實踐,用“向景區、向園區、向集鎮三靠近”向記者詮釋了“如何穩得住和能致富”的工作思路。

  解偉軍和費亭玉居住的雲蓋寺百花園社區依山傍水、環境清幽,是鎮安縣最大的移民搬遷扶貧集中安置區。經過前三期建設,目前已經入住2126戶搬遷群眾。為解決遷入群眾就業創業問題,當地政府結合新型城鎮化建設戰略,提出“以産定搬、以搬拓城、産城融合、城鄉一體”策略,先後在方圓兩公里附近,規劃建設了中小企業孵化園、雲蓋寺古鎮景區和現代農業園區三大産業基地。“遷入群眾打工,可進工業園;創業,有古鎮旅遊服務業;務農,有現代農業園。”陳釗説。

  在鎮安中小企業孵化園,費亭玉上班的明科電子材料公司是專門從事鋁碳化矽新能源材料製造的高新技術企業,副總經理高紫焱告訴記者,經過專門培訓,目前公司已經吸納移民搬遷群眾100多人,在提供基本勞動保障保險的基礎上,就業群眾平均月薪約2500元左右。據鎮安縣發改局局長王慶水介紹,目前園區建成的18棟40000多平方米的標準廠房已經全部投入使用,16家入駐企業共吸納搬遷群眾900余人。而在雲蓋寺古鎮美食街,類似解偉軍這樣圍繞文化旅遊景區選擇自主創業的搬遷群眾已達到130多戶。

  據統計,在鎮安縣所屬的商洛市,近年來依託現代農業園區、工業園區和精品旅遊景區建設,逐安置點、逐搬遷戶制定産業計劃,落實項目和資金,發展農副産品加工、商貿餐飲、交通運輸、鄉村旅遊等産業1000余家。實施産業園區及企業用工安置一批、城鎮經商安置一批、勞務輸出安置一批、社區服務崗位和公益性崗位安置一批的就業規劃,安置移民就業9.6萬人,確保了“戶均一人就業”目標的實現。

  參股分紅變股東

  記者在陜西安康市紫陽縣高橋鎮移民搬遷安置小區採訪時,遇到了回鄉休假的移民搬遷戶賈仕財。幾年前,在縣裏支援幫助下,賈仕財加盟了當地創業成功人士鄭遠元創辦的陜西遠元專業修腳服務連鎖公司,目前他帶領15位搬遷群眾在太原創業,成功開設了兩家專業修腳房,年收入逾40萬元。

  據了解,依託遠元連鎖在全國的近1000家門店,紫陽縣通過組織修腳養生技師培訓,累計引導7500余人外出加盟開店或進店務工,月收入3000元以上。其中大部分為搬遷群眾。

  針對搬遷群眾缺資金、缺技術、缺經營理念、缺市場資訊的現狀,陜西省安康市發揮龍頭企業作用,創新探索搬遷群眾與産業資本深度融合。紫陽縣高橋鎮裴壩粉廠移民搬遷安置小區共有搬遷戶326戶1270人,圍繞位於附近的紫陽開源實業公司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該縣試點推動移民群眾以參股分紅形式增收。參股對象為已搬遷戶和已購房的在冊貧困戶,通過村組會議、群眾評議程式,按照貧困搬遷戶優先的原則,縣裏設立專項試點資金,按照在冊貧困搬遷戶每戶2萬元的標準補助參股股本金,共補助貧困戶搬遷群眾參股資金69戶138萬元,補助小區搬遷群眾參股資金155戶155萬元。

  試點過程中,縣搬遷辦、鎮政府與開源實業公司簽訂了“一區一策、一戶一法”參股試點項目合作協議。2015年9月,高橋鎮召開參股群眾大會,參股對象與項目實施企業簽訂參股協議和優質玉米訂單協議。協議規定,企業每年按不低於股本金10%的現金對參股搬遷戶進行分紅,同時明確參股股本金所有權屬縣搬遷辦,收益權為參股搬遷戶,使用權為開源實業公司。按照與開源實業公司簽訂的生産收購訂單農業産品合同,參股貧困戶戶均種植玉米不低於2畝,産品按高於市場價50%的價格由企業保底收購。

  如今,開源實業公司在高橋鎮裴壩粉廠安置小區建設的農業園區和加工廠,以農業園區種植的玉米為原料,生産“深磨坊”品牌玉米系列産品。目前,“深磨坊”産品已上市,市場反響良好。工廠一期安置搬遷群眾42人,工人月工資2000元左右,真正使搬遷群眾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變身産業工人。據介紹,工廠全面投入生産後,可以吸收搬遷群眾200多人就業。

  記者了解到,通過帶資入股、土地流轉、訂單農業、園區務工、外出開店、工廠就業等途徑,裴壩粉廠安置小區已搬遷入住的266戶1040人中,有正常勞動力的家庭均有了就業門路和穩定收入,搬遷後,每人平均年增收近5000元。

  向特色主導産業靠攏

  因地制宜,打造以生産型服務業為主的扶貧鏈是陜西省推進移民搬遷扶貧的又一探索。

  陜西省延安市洛川縣是聞名全國的蘋果大縣,全縣農民每人平均收入超過13000元。但是在該縣的洛川峽谷地帶,由於自然環境制約,依然有2679戶近11000人的貧困群眾。洛川縣在扶貧移民搬遷安置過程中,統籌佈局,引導貧困勞動力向蘋果主導産業靠攏。

  在洛川石頭鎮新城,遷入新居半年多的史家河村村民史鐵春已變身為機修工。他和兒子在鎮裏“好幫手”勞務公司登記註冊,專門從事自己擅長的果園農機修理。半年的收入已超萬元。“好幫手”勞務公司是在鎮政府扶持下,搬遷群眾自發成立的集體勞務合作組織,目前已註冊搬遷貧困戶500多人。

  洛川縣基層幹部説,洛川垣區蘋果産業規模很大,到了疏花、套袋、倉儲旺季非常需要勞動力;而川道地區群眾由於缺乏培訓、組織,很難有效參與到蘋果産業鏈條中去。“好幫手”這樣的勞務、物流公司恰恰搭建起這樣的對接平臺。“現在果園、冷庫老闆需要勞務,都直接與我們公司聯繫,由公司直接組織,發派工單,不僅資訊靈通,人盡其用,而且避免了貧困戶零散接單務工的勞務風險和糾紛。”“好幫手”公司經理張軍營介紹,自去年4月公司成立以來,針對倉儲、運輸、剪枝、包裝等環節技術,縣裏先後組織了多場培訓。

  據介紹,目前在洛川移民安置區域,已經有7家類似的勞務合作組織應運而生。幾年來,延安市圍繞蘋果主導産業升級轉型和産業價值拓展,在搬遷扶貧安置區周邊集中發展商貿、物流、餐飲、勞務、家政、物業管理、觀光旅遊等服務業,引導、培訓搬遷群眾在第三産業就業。目前延安全市的貧困戶就地勞務輸出已突破5.6萬人次,2011年至2013年,扶貧移民搬遷項目配套産業到戶率達到83%;2014年至2015年,搬遷扶貧項目産業到戶率達到66%。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