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29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大力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和可持續發展

  • 發佈時間:2016-05-09 07:30:42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劉婉婷

  近日,農業部印發了《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種植業結構調整進行了具體安排部署,也是“十三五”時期種植業發展的指導性文件。種植業是農業的重要基礎,糧棉油糖菜是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産品。記者就如何落實《規劃》要求,專訪了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曾衍德。

  為什麼要調?

  問:我國糧食産量連續五年超過5.5億噸,連續三年超過6億噸,果菜茶等園藝作物穩定發展,棉油糖等工業原料作物單産水準進一步提高。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何要進行種植業結構調整?

  答: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有力促進了糧食和種植業持續穩定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但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環境正發生深刻變化,老問題不斷積累、新矛盾不斷涌現,也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一是品種結構不平衡。小麥、稻穀口糧品種供求平衡,玉米出現階段性供大於求,大豆供求缺口逐年擴大。棉花、油料、糖料等進口大幅增加。優質飼草短缺,進口逐年增加。二是資源環境約束的壓力越來越大。耕地、水資源對農業生産的“硬約束”加劇,靠拼資源消耗、拼物質要素投入的粗放發展方式難以為繼。三是消費結構升級的要求越來越高。消費者對農産品的需求由吃得飽轉向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進入消費主導農業發展轉型的新階段。四是産業融合的程度越來越深。現代農業産業鏈條不斷延伸,需要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和多重價值,實現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五是國內外市場聯動越來越緊。國內與國際市場深度融合,國內農産品競爭優勢不足,進口壓力加大。此外,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極端天氣頻發重發,病蟲害加重發生,對農業生産安全帶來威脅。

  新形勢下,我國農業的主要矛盾已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農業農村經濟的重要任務。這些重大部署和要求,給種植業結構調整帶來難得的機遇。一是有發展新理念的引領。“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五大發展新理念,為調整優化種植結構提供了基本的遵循。二是有巨大市場消費的拉動。消費需求持續增長、消費結構加快升級、消費拉動經濟作用明顯增強,蘊藏著巨大的市場空間。三是有科技創新加速的支撐。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正蓄勢待發,新技術不斷涌現,內在動力持續增強。四是有農村改革的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農産品價格和收儲制度改革等,將進一步釋放改革紅利。五是有國際國內的深度融合。“一帶一路”戰略的加快實施,為統籌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拓展了空間。

  面對新形勢、應對新挑戰,必須主動作為、順勢而為,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提升品質效益和競爭力,才能更好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種植業可持續發展。

  有什麼不同?

  問:此次發佈的《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有哪些突出特點?

  答:《規劃》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指導各地結構調整設計了路線、勾畫了藍圖,具有4個鮮明的特點。

  一是保持連續性。上一次編制印發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是在1999年。當時農業部編制了《種植業生産結構調整“十五”計劃和2015年規劃》,著眼于中短期和中長期發展,提出了“十五”時期和未來15年種植業結構調整的戰略目標和基本思路。之後,分別於2003-2007年、2008-2015年,先後實施了兩輪糧棉油糖等優勢農産品區域佈局規劃,主要是根據農産品供求形勢和區位發展優勢,突出分品種的區域佈局和産業帶建設。時隔17年,又編制《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這個規劃的規劃期是著眼于“十三五”,時間上與上一輪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和糧棉油糖等主要農産品優勢區域佈局規劃作了很好的銜接,保持了種植業發展規劃設計上的連續性。

  二是突出針對性。現階段農産品供求矛盾主要表現為階段性供過於求與供給不足並存。一些供給沒有很好的適應需求變化,大豆缺口很大,而玉米增産超過了需求增長,牛奶難以滿足消費者對品質、信譽保障的要求。可以講,這一輪種植結構調整規劃有保有壓,有取有舍,穩定水稻小麥等口糧品種,調減庫存壓力大的玉米,發展市場需求的大豆、雜糧雜豆、馬鈴薯、優質飼草等産品。不僅是在農産品數量上作努力,更是在改善結構、提高品質效益上下功夫,加法減法一起做,打好結構調整的“組合拳”。

  三是注重引領性。《規劃》強化兩個引領,一個是綠色發展理念的引領。堅持生態保護優先,著力構建生産、生活、生態“三生共贏”的種植業發展格局。另一個是技術路徑的引領。在品種結構上,對糧、棉、油、糖、菜、飼6類産品分別提出結構調整的方向和重點,糧食又細化為水稻、小麥、玉米、大豆、薯類雜糧。在區域佈局上,明確了東北地區、黃淮海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華南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6大區域糧棉油糖菜飼的調整重點和方向。

  四是堅持整體性。立足我國國情、農情和糧情,在作物結構上,構建糧經飼三元結構,首次把飼草納入種植業結構調整統籌考慮。在品種結構上,提出發展優質農産品、專用農産品和特色農産品,滿足市場多元化需求。在區域佈局上,確定不同區域的發展方向和重點,分類施策、分區推進,提升主産區、建立功能區和保護區。在産業融合上,推進農牧結合,發展農産品加工業,拓展農業多功能,促進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

  任務是什麼?

  問:此次種植業結構調整遵循哪些思路和原則,確定了什麼樣的目標和任務?

  答:此次種植業結構調整的總體思路是,以發展新理念為統領,實施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堅持市場導向、科技支撐、生態優先,轉變發展方式,加快轉型升級,鞏固提升糧食産能,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優化品種結構和區域佈局,構建糧經飼統籌、農牧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格局,走産出高效、産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在原則上,做到“六個堅持”。即堅持底線思維、確保糧食安全,堅持市場導向、推進産業融合,堅持突出重點、做到有保有壓,堅持創新驅動、注重提質增效,堅持生態保護、促進持續發展,堅持著眼全球、統籌兩個市場。

  在目標上,實現“兩保、三穩、兩協調”。“兩保”,即保口糧、保穀物,“三穩”,即穩定棉花、食用植物油、食糖自給水準,“兩協調”,即蔬菜生産與需求協調發展,飼草生産與畜牧養殖協調發展。

  在任務上,重點是“四個構建”。一是構建糧經飼協調發展的作物結構。適應農業發展的新趨勢,建立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草作物三元結構。二是構建適應市場需求的品種結構。優先發展優質稻米、強筋弱筋小麥、“雙低”油菜等優質農産品。積極發展甜糯玉米、加工型早秈稻等專用農産品。因地制宜發展傳承農耕文明、有地理標誌、有區域特徵的特色農産品。三是構建生産生態協調的區域結構。綜合考慮資源承載能力、環境容量、生態類型和發展基礎等因素,確定不同區域的發展方向和重點,提升主産區、建立功能區和保護區,構建科學合理、專業化的生産格局。四是構建用地養地結合的耕作制度。發展糧豆輪作,實現用地養地結合;推廣間作套種,有效利用光溫資源;改種節水耐旱作物,提高水資源利用率;開展耕地休耕試點,實現休養生息,促進可持續發展。

  具體怎麼調?

  問:品種結構和區域佈局是此次《規劃》的核心內容。請您介紹下具體將進行哪些優化調整?

  答:《規劃》綜合考慮了各地資源稟賦、生態條件、産業基礎、種植效益、市場需求等因素,提出品種結構和區域佈局的調整重點和方向。

  在品種結構調整方面,糧食重點是保口糧、保穀物,口糧重點發展水稻和小麥,優化玉米結構,因地制宜發展食用大豆、薯類和雜糧雜豆。棉花重點是穩定面積、提高單産、提升品質、增加效益。油料重點是兩油為主、多油並舉,重點發展油菜和花生,因地制宜發展耐旱耐鹽鹼耐瘠薄的油葵、芝麻、胡麻等小宗油料作物。糖料重點是穩定面積、雙提雙增,即提高單産、提高含糖率,增加産量、增加效益。蔬菜重點是穩定面積、保質增效、均衡供應。飼草作物要以養帶種、多元發展,根據養殖生産的佈局和規模,重點發展青貯玉米,因地制宜發展優質苜蓿、飼用燕麥、黑麥草、飼用油菜等優質飼草飼料,逐步建立糧經飼三元結構。

  從區域佈局調整方面。東北地區重點是“穩、減、擴、建”四字要領,即穩定水稻、調減非優勢區玉米、擴種大豆雜糧薯類和飼草作物,構建合理輪作制度。黃淮海地區重點是穩字為重,壓保並進,糧經飼統籌,穩定小麥、蔬菜面積,適度調減華北地下水嚴重超採區小麥、改種耐旱耐鹽鹼的棉花、油葵和馬鈴薯,適當調減低産的夏玉米麵積、擴種花生、大豆和飼草作物。長江中下游地區重點是“兩穩一提”,即穩定雙季稻面積、穩定油菜面積,發展優質弱筋小麥和雙低油菜,提升品質。開發利用沿海沿江環湖鹽鹼灘塗資源種植棉花,開發冬閒田擴種飼草作物。華南地區重點是“兩穩一擴”,即穩定水稻面積、穩定糖料面積,擴大冬種面積。西南地區重點是穩糧擴經、增飼促牧,間套復種、增産增收。穩定水稻、小麥和藏區青稞,擴種馬鈴薯和雜糧雜豆,擴大優質油菜生産,調減雲貴高原非優勢區玉米,改種優質飼草,推廣間套作生態型複合種植,提高土地産出率,促進增産增收。西北地區重點是穩夏優秋、穩棉保供、特色增效。穩定小麥等夏熟作物,積極發展馬鈴薯、春小麥、雜糧雜豆,因地制宜發展青貯玉米、苜蓿等飼草作物。穩定棉花種植,發展特色小宗糧油作物。加強玉米、蔬菜、馬鈴薯、苜蓿等制種基地建設。

  政策有哪些?

  問:種植業結構調整是一項系統工程,請問將如何加強頂層設計,調動地方政府和農民群眾的積極性?

  答:種植業結構調整涉及多方面利益,調整結構既需要加強政府引導和行政推動,也離不開政策扶持和項目支撐。

  一是完善農産品價格政策。統籌考慮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油料、棉花等作物的比較效益,健全完善主要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釋放價格信號,引導農民按照市場需求調整優化種植結構。

  二是實施結構調整補助。今年,在中央財力非常困難的情況下,農業部會同財政部整合30多億元資金支援農業結構調整。開展耕地輪作試點,推廣糧豆輪作、糧經輪作、糧飼輪作等種植模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擴大糧改飼試點規模,以養帶種,農牧結合,促進飼草生産與畜牧養殖協調發展。在地下水漏斗區、重金屬污染區和生態嚴重退化地區探索開展耕地休耕試點。

  三是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大資金投入,加快建設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産高産、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優先建設口糧田。強化耕地品質保護與提升,開展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養分平衡,防止耕地退化,提高地力水準。抓好東北黑土地退化區、南方土壤酸化區、北方土壤鹽漬化區綜合治理,保護和提升耕地品質。

  四是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推進種業科技創新,加快培育和推廣一批高産優質多抗適宜機收的突破性新品種,加快主要糧食作物新一輪品種更新換代。推進技術整合創新,深入開展綠色高産高效創建和模式攻關,整合組裝一批高産高效、資源節約、生態環保的技術模式,示範帶動均衡增産和可持續發展。

  五是提升農機裝備水準。開展新型高效農業機械研發,推廣一批適宜不同區域、不同作物、不同環節的新機具。促進農機農藝融合,著力解決水稻機插和玉米、油菜、甘蔗、棉花、花生、馬鈴薯等機播機收突出問題,加大蔬菜、飼草生産機械裝備研發和示範應用,推進主要農作物生産全程機械化。

  六是完善金融保險政策。發揮財政投入的杠桿作用,通過補貼、貼息等方式,撬動金融資本、社會資本進入,形成多方投入的機制。加快建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解決新型經營主體融資難問題。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覆蓋面,穩步提高保障水準。探索開展農産品價格保險試點。

  七是加大生態保護力度。推進農業節水增效,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推進測土配方施肥和病蟲害統防統治,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打好農業面源污染攻堅戰,實現“一控兩減三基本”的目標。

  八是強化農産品市場調控。加強農産品生産、消費、進出口、儲運等環節的監測預警,完善主要農産品儲備調控體系,加強進出口調控,增強國際市場話語權。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