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5日 星期五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擬於近期下發

  • 發佈時間:2016-04-07 12:30:28  來源:中國網財經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潘文博     中國網財經 張少雷攝

  中國網財經4月7日訊 今日農業部就玉米結構調整與生豬生産形勢舉行發佈會。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潘文博表示,農業部正在組織編制《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規劃期是2016-2020年,擬於近期下發。

  潘文博指出,目前我國農業生産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為階段性的供過於求和供給不足並存。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啟動實施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這是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順應農業發展新要求和滿足消費升級新變化的主動作為和順勢而為。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農業部正在組織編制《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這個規劃期是2016-2020年,擬於近期下發。

  潘文博透露,這個規劃總的思路是,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科技為引領、生態保護優先,優化品種結構和區域佈局,提升糧食産能,構建糧經飼統籌、農牧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産業融合的農業發展格局。每次結構調整都有一個目標,這一輪結構調整的目標是什麼呢?目標就是做到“兩保、三穩、兩協調”,“兩保”就是保口糧、保穀物;“三穩”就是穩定棉花的自給率、穩定食用植物油的自給率、穩定糖料的自給率;“兩協調”就是蔬菜生産和需求協調發展,飼草生産與畜牧養殖協調發展。

  這一輪結構調整和前幾輪結構調整有什麼不同呢?潘文博表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的結構調整一共經歷了四輪,第一輪結構調整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當時是家庭聯産承包之後糧食連年增産,出現了相對過剩,但是棉油糖、果菜茶等非糧食産品是短缺的,當時信號非常明確,壓糧擴經。第二輪結構調整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農業綜合生産能力普遍提高,1991年出現了南方早秈稻為主的“賣糧難”的現象,但是優質農産品價格高、銷路好,這輪結構調整的重點就是發展“三高”農業,高産、優質、高效。第三輪結構調整是在上世紀90年代末,糧食産量創造歷史新高之後,1998年達到了10246億斤,糧食産量有三年超過了1萬億斤,“賣糧難”再次出現。國家實施的是戰略性結構調整,水稻、小麥、玉米三大作物的面積大幅度調減。1998年到2003年,這五年糧食面積減了2.2億畝,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糧食面積減幅最大的一次,也是影響最深的一次。

  潘文博指出,本輪結構調整最大的問題是結構性問題。在糧食實現“十二連增”後,糧食供求關係改善,目前糧食總量問題不大,從三大主糧看,稻穀是平衡有餘,小麥是基本平衡,玉米是階段性的供大於求,因此,這一輪結構調整的重點,在品質上,在穩定稻穀、小麥口糧品種面積的同時,重點是優化稻穀和小麥的品質結構,來滿足市場的需求;在數量上,重點是調減非優勢區的玉米麵積。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