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科研院所變身孵化器

  • 發佈時間:2016-05-09 05:45:04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日,陜西省電子技術研究所在孵企業——陜西恒源微電子公司承擔的國家某型號國防裝備控制積體電路在西安配套成功,這是該公司繼2013年成功研發我國首款軍用高端電源模組系列産品之後,又一次研發生産的替代進口産品。恒源微電子公司的快速成長,得益於陜西電子技術研究所向孵化器轉型,探索混合所有制創新的有益嘗試。

  和全國諸多省屬科研院所一樣,陜西電子技術研究所也一度遭遇嚴重的生存危機。2000年轉制時,員工40多人,全部資産僅剩2畝半地的院子、老舊的儀器儀錶,外債200多萬元,是遠近聞名的無資金、無人才、無項目、無設備的“四無”科研所。

  針對上述問題,陜西電子技術研究所從産權制度改革切入,把科研院所當做企業孵化器來辦,變過去的科研、生産、經營為今天的投資、融資、服務,通過進軍軍工高端電子産品市場,搭建新的合作平臺,實行國有投資參股不控股,允許社會技術、資本參股,讓員工持股,科技創新人員持大股,以吸引人才、技術、資金。

  陜西恒太電子科技公司就是電子所探索混合所有制結出的第一枚碩果。

  看到軍工電子元器件市場的商機,陜西電子技術研究所所長楊永輝和杭州三海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同組建恒太公司。電子技術研究所出資100萬元,佔20%。員工集資140萬元,佔28%。三海公司投入260萬元檢測設備,佔52%。目前業務已拓展到全國15個省份的300多家企業,去年經營收入2300多萬元,成為行業“小巨人”企業。

  恒太公司的快速發展吸引了一批業內高端人才加盟。今年40歲的張萬紅如今有3個身份:電子技術研究所所長助理、恒源微電子公司總經理、恒源微電子公司股東。6年前,在軍工領域摸爬滾打了十多年的他敏銳地發現國內應用於軍工、石化領域的塑封電源模組體積雖然小、但效率低,於是萌發了研製輕型化金屬陶瓷封裝電源模組的想法。張萬紅帶著項目計劃書來到電子技術研究所,與楊永輝一拍即合,隨即組建恒源微電子公司,註冊資本500萬元,電子技術研究所出資100萬元,佔20%。員工出資400萬元,佔80%。

  陜西電子技術研究所不僅為新公司提供資金、場地,還聘請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幫助公司開發新産品,協助公司申報項目,使公司及時獲得85萬元的科研經費,在短短4年裏,推出高端電源模組系列産品,打破美國公司對該市場的壟斷。

  楊永輝介紹,電子技術研究所孵化企業分三個階段,一是針對引進的一個産品或項目搭班子,在電子技術研究所財務框架下,採取獨立核算的辦法運作,待條件成熟後,成立公司。註冊時國有投資不超過20%,一旦接近風控底線及時退出。公司註冊後即進入第二階段,採取房租費減半、以電子所名義招聘引進專業技術人才、幫助申報項目、無償使用電子技術研究所相關資質、流動資金短期拆借利息優惠等6項政策扶持其快速發展。第三階段,企業孵化後根據情況,部分優惠政策還可以保留。他們先後孵化出8家企業,註冊資本逾5000萬元。

  讓創業者持股、創新者持大股的政策,是電子技術研究所成功轉型孵化器的“壓艙石”。高景旭10年前跳槽到電子技術研究所後擔任恒太公司積體電路測試程式開發小組組長,2013年被破格提拔為總工程師。

  “2010年我入股8萬元,當年就拿到1.6萬元分紅,由員工變為股東。”高景旭坦言,混合所有制提倡科技人員與員工以參股的形式投資自己看得見、摸得著的科技産品,打造創新、創業者和企業的利益共同體,有利於激發創新能量持續釋放。

  如今,陜西電子技術研究所年經營收入7000多萬元,成為陜西省轉制科研院所中發展最快、效益較好的科研院所。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