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治水興水潤許昌

  • 發佈時間:2016-05-04 02:31:49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焦宏張培奇李海濤郭少雅

  這是一片與水有緣的土地。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堯帝分封於此;曹操因運糧河“黃金水道”成就霸業;唐宋時期因“十里荷花,江湖極目”而獲“蓮城”美譽。

  這裡也曾因缺水而困惑。上世紀80年代被列為國家嚴重缺水的40個城市之一,每人平均水資源僅為全國每人平均佔有量的十分之一。“半夜起來排隊接水,消防車每天定時定點送水”成為抹不去的記憶。

  如今,這裡因抓水而重拾自信。短短兩年多的時間裏,一場聲勢浩大的治水興水“戰役”全線告捷:長江水、黃河水、淮河水、天上水匯引於此,昔日的“乾渴之城”變身為清流處處的“水潤之城”,“河暢、湖清、水凈、岸綠、景美”的水生態畫卷逐次展現,“一城荷花四面柳”的中州盛景再現中原。

  這裡就是河南省許昌市,用一場缺水城市的水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突破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最大瓶頸,集聚了堅實的生態優勢,贏得了百姓的一致擁護和稱讚,也為我國水資源匱乏地區“樹立了標桿,作出了示範”。

  破局——水從哪來?錢從哪籌?工程如何建?“天時地利人和”催生治水興城宏偉藍圖

  許昌要發展,“水”的問題繞不過,也不應繞過。

  站在時空兩個維度看許昌,就能夠明白這座內陸城市的缺水之痛。

  歷史上的許昌,曾擁有相對充沛的水資源和大型水庫。然而隨著行政區劃的重新劃分,轄區原有的大型河流和水庫被一一剝離。許昌人要吃水,只能從已經被劃歸平頂山市的襄城縣北汝河調水。由於枯水期長期大量開采地下水,許昌市內形成了大面積的地下水漏斗區。地處丘陵向平原過渡地帶,坡降大,不存水,既無大型水庫,又少蓄水的坑塘堰壩,“盤淺盆少”,“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

  許昌人也曾多方突圍。與相鄰的兄弟市連續多年打“奪縣爭水”之戰,卻幾無戰果;耗費大筆資金從其他地市調劑購水,卻導致生産生活用水成本高昂;想舉全市之力興水治水,卻總在解決“水從哪來”“錢從哪籌”等首要議題上卡住了殼。

  轉機發生在2013年。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水利部在全國選擇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讓許昌獲得了“天時”,與此同時,即將竣工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穿境而過,讓許昌贏得了“地利”,許昌人想水盼水之夢又匯聚了“人和”。許昌人搶抓機遇,提出了實現水利事業跨越發展的總體思路,精心謀劃了以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為引領、包含水系連通工程和50萬畝高效節水灌溉項目在內的三大水利項目。2013年12月14日,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會同河南省水利廳審查通過了《許昌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實施方案》。由此,一段波瀾壯闊的興水活水之路正式開啟。

  要在一座缺水的城市建設“水生態”文明城,“水從哪來,錢從哪籌”這兩個問題終究躲不開繞不過,480萬許昌群眾看著幹部,幹部看著市委市政府。

  許昌市委書記王樹山,曾任河南省水利廳廳長、省南水北調辦公室主任。作為一名“老水利”,他將許昌人求水興水的目光焦點從一個城市轉移開來,投向全國的治水大局,投向河南全境的水系發展趨勢,許昌長年左支右絀的治水之局豁然開闊。

  水從哪來?王樹山的心中有一筆“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大水賬:

  穿境而過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每年分給許昌2.26億立方米水,許昌每年從北汝河引入的1.3億立方米的水量可以全部置換出來用於生態修復、水系連通和農業灌溉;引黃調蓄工程每年給許昌鄢陵縣的5000萬立方米水量指標中,有3000萬由於水系不通無法有效利用,如若將許昌全境的水系貫通,便可以改變“守著黃河喊口渴”的現狀;許昌每年要産生3000萬立方米的生産生活污水,如果能夠處理成達到A類排放標準的中水,也可以用作生態修復;更有前瞻性的是,即將在北汝河上游開工建設的前坪水庫,位處暴雨密集的山坳,水庫一旦建成,北汝河將從一條季節性河流變成許昌市可持續供給的水源。

  錢從何處籌?如此巨大的高標準工程,沒有近百億元的資金投入拿不下來。許昌市委、市政府創新融資理念,按照“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原則,積極爭取中央、省級財政資金;整合部門各類建設資金,集中打捆使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按照市場化融資模式,引進河南水利投資集團為戰略投資夥伴,組建了“許昌市水生態投資開發有限公司”,搭建了融資平臺,將項目投資、建設、運營融為一體,撬動社會資本投入50多億元。

  工程如何建?許昌市堅持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五大理念貫穿于治水興水工作的各個環節,堅持“水資源、水環境、水安全、水景觀、水文化”協調發展,“大水利、大城建、大文化、大生態、大旅遊”同步推進,以發展新理念引領治水新實踐。

  許昌請來同濟大學等專業機構對水系建設進行高標準規劃。項目設計負責人之一、同濟大學副教授朱勍説:“這場水生態文明建設,其實是給了許昌人民一次對水再認識、再定位的機會。這就需要我們把水資源的保護、優化配置和水文化、水景觀都融合在一起。”

  治水——黨委領導,政府主抓,部門聯動,社會參與,加速形成“五湖四海畔三川、兩環一水潤蓮城”生態水系新格局

  2013年以來,許昌建成了82公里長的環通生態水系,6000多畝的水面,形成了“五湖四海畔三川、兩環一水潤蓮城”的生態水系新格局。

  “五湖”即芙蓉湖、北海、鹿鳴湖、秋湖濕地、灞陵湖,是五個人工挖掘的市內湖泊,它們將流經市區的“三川”飲馬河、清潩河、灞陵河和“兩環”——運糧河和灞陵河環通、護城河環通起來。而“四海”是為了涵養水源而打造的4片濱水林海,鬱鬱蔥蔥的經濟林和果林相映成趣,用牢固的根系為蓮城水系築起蓄泄兼籌的“地下水庫”。

  這些水利工程共涉及九大類55項示範工程,工程面輻射許昌全域4996平方公里的土地,內容涵蓋土木工程、橋梁修建、村落拆遷、林木種植、農田水利等多個領域,如何讓涉入其中的部門能夠各負其責、協調有序,讓廣大群眾支援配合併參與其中,成了考驗許昌市委、市政府執政能力的一張考卷。

  一系列體制機制創新,為治水掃清了路障,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主抓、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高效工作格局。2013年底,許昌市水利重點項目建設指揮部成立,市委書記和市長親自挂帥,建立了指揮部聯席會議制度和月通報、周排名制度。每週一次雷打不動的工作例會,成為水利、環保、住建、交通、林業等各項目負責單位工作銜接、矛盾協調的最佳時機。

  城鄉水務管理一體化改革實現新突破,市、縣兩級成立了水務局,建立了全市水資源統一管理的體制機制,實現了城市與農村、地下水與地表水、水質與水量、供水與排水、用水與節水等涉水事務的統一管理,從根本上解決了“多龍治水”問題。

  工程中對項目協同作戰能力的考驗無處不在。2015年6月23日淩晨3點,運糧河畔擠擠挨挨全是人,大家緊緊盯著河水,眼看著水位快速上升,水流從幾個小時前剛剛搶通疏浚的運糧河道中順利通過。為了保證水系貫通工程不影響到汛期排洪功能,1500台工程機械和上萬施工人員已經在工地上奮戰了好幾個日夜,“如果沒有強大的聯席會議制度和周例會制度,這麼複雜的工程就不可能實現‘壓茬’進行。”市水務局副局長張會濤説。

  這項浩大的民生工程凝聚了最廣泛的群眾力量。過去的兩年多時間裏,許昌城陷入了一片熱火朝天的施工場景中。為了保證工程和汛期不打架,護城河的集中疏通修建幾乎切斷了古城同外環城市的交通,市民們上班出行只能通過臨時搭建的便橋,然而大家都説“路堵心不堵”。不僅如此,炎炎夏日,不少市民還自發組織起來為堅持施工的工人們送上西瓜、綠豆湯消暑。

  “拆遷是最難辦的事兒。”許昌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城建和房産管理科科長常曉磊參與了整個芙蓉湖周邊的搬遷安置工作,感受良多,“在部署拆遷工作時,市領導反覆強調,水之利是民之利,水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切出發點,都是要讓老百姓受益。”為此,在充分向群眾解釋宣傳水系建設對城市發展重要意義的基礎上,都按標準範圍內的上限給村民搬遷補償,同時就具體搬遷事宜反覆同村民商議,任何一項決定都經過公示。此外,“未搬遷,先安置”的方式,將搬遷村民的生活不便降到最低。

  為了給水讓道,治水工程累計拆遷面積達到95萬平方米,清表面積1.5萬畝。這麼大面積,沒有出現一起陳情。

  “從許昌人建水系這件事,可以看出許昌人能幹事,能幹成事。這件可以載入許昌城市發展史的盛事讓許昌人更加自信,‘治水史’給許昌人留下的,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許昌市市長武國定説。

  2015年9月,水系連通工程大頭落地,河閘啟動,早已按捺不住的汝河水如同一匹歡快的駿馬,由許昌西南角的清泥河一路奔騰,經連通渠依次淌進清潩河、護城河,填滿了芙蓉湖、鹿鳴湖……

  82公里河道、5個城市湖泊、4片濱水林海,本來斷斷續續、互不相通的城中徑流在水的牽引下形成了一個多源互補、蓄泄兼籌、配套齊全、功能完善的生態水系。許昌,這座乾渴了近半個世紀的城市,重新展露出明代《許州儒學碑記》中所記錄的盛景——“舊有潩水西湖之勝,其餘波匯城四週”。

  興水——與治污結合,與節水同行,與管水並進,讓水可以呼吸,可以自我凈化,水是流動的,健康的,“活”著的

  在生態理念的指引下,興水的過程始終“與治污結合,與節水同行,與管水並進”。

  在盤清水源賬的基礎上,許昌充分考慮水資源和水環境的承載能力,科學合理確定河湖水系建設規模,真正做到了以供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特別是中心城區河湖水系連通工程,充分尊重原有水系自然條件,不搞大挖大建、大河大湖,三條主要河道都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疏浚治理,新開挖的“五湖”水面面積都控制在300畝左右。

  許昌的水是“活”的。在許昌“海綿城市”建設中,幾乎看不到硬化的河道堤岸,用卵石和土工布製成的“格賓石籠”既透水防滲,又不流失水土,河道中,水草蓬勃,魚兒暢遊,河流有了“呼吸”,可以自我凈化。河岸上,人行步道由許昌民營企業生産的“連鎖再生磚”鋪就,雨水可以滲透,雜草小花可以探出腦袋。

  水系貫通工程,解決的不僅僅是“貫通”的問題。許昌堅持治水先治污,點、面一起治,投入10多億元用於污水治理:在點源治理上,淘汰調整重污染行業産能,關停重污染企業,嚴格控制高耗水産業,積極引導企業轉變生産結構,實施轉型發展。在面源治理上,加快實施路網改造、雨污分流、管網建設、排污口截流等工程,累計截流排污口600余個,新建雨污管網70余公里,全城污水應收盡收……曾經威脅著許昌水生態安全的隱患被一一拔除。

  將水系的水源保障、蒸滲損失及生態連結全部考慮在內,許昌水系每天只需要注入16萬立方米的水量,就可以形成持續不斷的“活水”。僅僅靠許昌每天從污水處理廠處理完的中水,就足以推動一城清水歡暢流動。

  清潩河畔,一片長滿蘆葦和水蔥的濕地上,白鷺時而在蔥郁的綠葉間徜徉,時而停留在碎石和粗砂鋪滿的河道上。“這是一片處理污水的濕地。”市水務局黨委副書記王玉慶介紹,這樣的污水處理濕地,許昌市區共有7處,年處理污水至少3000萬噸。

  相比于水資源充沛地區的水利工程,許昌的治水理念中,對水的愛惜和敬畏之心尤為明顯。

  許昌縣陳曹鄉尚莊村,50萬畝高效節水灌溉項目示範基地的地塊之上,60歲的農民尚水旺講起了自己的種麥經歷。現在他自己一個人流轉了40畝耕地,水卡一刷,中心支軸式自動噴灌機開始為麥田“淋浴”,一畝地的水費只要10塊錢。尚水旺告訴記者,自己的名字就是因父輩盼水而得,如今,他終於過上“水旺”的日子了。

  “一張智慧水卡將徹底結束許昌農民‘水一身,泥一身’的灌溉史。”許昌市分管農業的副市長趙振宏説,相比于傳統大水漫灌的方式,示範區建成後,灌溉水利用系數提高到0.8以上,年節約水資源2000萬方以上。

  “水好了更要愛惜著用。”已經成為許昌人的共識。一家造紙企業主發來的短信,至今仍保留在王樹山的手機裏:我剛剛關停了廠裏的最後兩條造紙生産線,雖説廠裏排出的水經過處理都已經達標了,但作為景觀用水還不達標。咱許昌費那麼大勁修了這些河、湖,蓄了水那麼漂亮,不能再受一點污染!

  “嚴格控制用水總量過快增長,著力提高用水效率,嚴格控制入河湖排污總量。”許昌的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從一開始就牢牢劃定了“三條紅線”。2015年,許昌萬元GDP用水量比10年前下降了83%,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了85%。

  “水利建設只有起點,沒有終點。”“這麼好的水再變黑變臭,我們就成了罪人。”許昌市有關負責人介紹,為了實現水資源的永續利用,許昌把水資源管理考核內容納入到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成為河南省第一個把水資源考核列入經濟社會發展考評的城市。

  活水——一招治水棋,發展滿盤活,治水成果全民共用,經濟實現彎道超車,宜居、宜業、宜遊之城魅力綻放

  許昌人發現,有了水的許昌,“活”起來了。中心城區河湖水系蓄水半年來,地下水位已回升2米,空氣濕度明顯增加,空氣品質明顯改善,河道生態功能得到有效恢復;市區河湖相映,清流繞城,沿岸一橋一景,十步一園,極大地改善了生態環境,提升了城市品位;護城河水上公交,3元錢環遊許昌城,陸上親水公交路線,1元錢遊遍河湖美景。

  今年元旦,護城河實現了蓄水通航。一位市民特意花了300元為自己90歲的老母親包下一條遊船作為生日禮物。這位在許昌生活了近一個世紀的老人將手伸進碧波盪漾的河水中:“幾十年了,許昌沒水,有水也是臟水、臭水,我怎麼也想不到還能在活著的時候,乘船遊一遊咱的‘蓮城’。”

  水滋潤著大地,也滋潤著心田。一位許昌市民特地作了一篇《許昌治水記》,其中寫到“古人得雨而喜,或歸於冥冥之太空,今朝水潤蓮城之佳景,乃得自盛世之力,萬民之功……”字裏行間飽含著對治水興水大業的深情。

  因民意而興治水意,順民心而布水利局,治水的成果,更是全民共用。

  許昌人的生活因為水的到來而悄然改變。每當夜幕降臨,東湖公園上的音樂噴泉開啟了絢爛的燈光,居民們紛紛走出家門,賞水、遊湖、觀景、健步走,一個個臉上透著樂呵。這種樂呵兒,來自於對許昌生態環境改善的驚喜,對家鄉人居環境的滿足,更多的是對這個城市由衷的自豪。

  城市美了,自來水甜了,連空氣中的水氣都帶了沁人心脾的味道。曾經扼住許昌經濟發展的桎梏變成了推動城市發展的有力引擎。環境容量帶來了強勁的經濟後勁,從去年開始,在“去庫存”的壓力下,許昌的房地産逆市而上,良好的環境吸引了鄭州、平頂山等地的老百姓前來置業。

  一水活帶來百業興。2016年的第一季度,王樹山和武國定格外地忙,許昌曾經用諸多優惠政策也留不住的投資企業紛紛前來洽談合作事項,在剛剛結束的第十屆三國文化旅遊周,許昌市新簽約項目24個,總投資133.4億元,9個協議項目計劃總投資636億元,“我們要立足長遠,選擇科技含量高、環境友好型的項目來許落地,實現彎道超車。”

  在城市發展千帆競渡的浪潮中,古老的許昌正在成為一座有歷史記憶、有文化傳承、充滿魅力的宜居、宜業、宜遊之城。悠悠碧波,倒映出一座古城的歷史興衰,更成為衡量許昌科學決策發展的尺規。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