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1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食用油進入寡頭時代 小品牌面臨生死存亡

  • 發佈時間:2016-04-30 09:51: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經歷2014和2015年,食用油行業又面臨洗牌的命運,並真正進入到中糧、益海嘉裏的寡頭時代,與此同時,恒大等有實力的大企業前來攪局,中小食用油品牌已經進入到瀕死狀態,不得不抱團取暖獲得一線生機。

  一年有10家企業關閉

  “據我了解,去年和前年已經有10家左右的企業退出了食用油行業。” 華鴻投資有限公司董事徐建飛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

  徐建飛在食用油領域從業多年,曾任職糧油央企高層,“現在的狀況和十年前的狀況有一些相似,很多企業將倒閉。市場寡頭的份額加大,而外資進一步攻城略地。”

  2014年開始,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出現大幅下跌,大豆價格也出現了大幅波動,很多企業面對著市場價格不振,貸款困難等因素相繼停産或者直接退出品牌市場。

  但與此同時,2014年金龍魚的銷量再次增長11.6%,福臨門2015年的銷量也出現了10%以上的增長。

  “現在糧油巨頭已經獨霸天下,縱橫于糧油江湖。一個糧油企業可以佔到所在産業板塊的50%左右,這隱含著另外的危險。當一個企業佔到所在行業份額的15%以上時,足以引起行業企業對它壟斷趨勢的關注。那麼這種糧油巨頭規模之大,集中度極高,就直接導致了中小企業的生存艱難。經濟平衡理論一直存在,當一個行業、一個産業被寡頭壟斷的時候,隨後的中小企業將舉步維艱,很難有利潤。這就是中小糧油企業、民營企業苦不堪言的一個主要原因。” 九三油脂集團楊寶龍曾公開表示。但是,對於他所指哪家糧油企業時,楊寶龍拒絕進一步發表意見。

  在中國進口大豆的歷史上,曾經出現過類似情況, 2004年,大豆價格巨幅波動,“很多油企倒閉了,或者被外資收購了。”

  有數據稱,國內70%以上的榨油企業被跨國糧商或控股或參股,已經形成了四大糧商控股或參股福臨門、魯花等主要品牌的局面。“外資並不在乎這些壓榨工廠是否盈利,他們只在乎通過股份控制,讓中國壓榨工廠買他們的大豆。”九三油脂集團人士曾表示。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這樣的現狀讓中國糧油的市場價格越來越高,一些外資控股或民營的壓榨企業要麼選擇提高成品油價格,要麼選擇停産,而承擔保持供應任務的國資背景企業卻只能在虧損中艱難運營。

  “2008年左右食用油價上漲時,有關部委調控價格,為什麼只調控這幾家企業的原因。因為集中度很高,便於調控。這幾家企業的佔比匯總到一起可以佔到全國大豆加工行業的50%~60%,行業集中度已經形成這種壟斷格局。” 楊寶龍表示。

  發改委曾佈局小包裝油

  不僅僅是下游小包裝油受到市場寡頭的價格威脅,在上游和中游市場,國際資本的力量也在不斷顯現。

  ADM、邦吉、嘉吉和路易達孚被稱為“國際四大糧商”。國家也明確規定,外資不允許控股油脂壓榨工廠,雖然大豆加工有此類明文規定,但是由於地方招商政策予以變通,前述四大糧商中,至少兩家已經在中國開設了新的工廠。

  外資的不斷滲透,也讓發改委提高了警覺。

  2011年年初,接連衝高的CPI衝擊著發改委的神經,與消費者關係密切的小包裝食用油價格接連上漲。

  由於佔據中國食用油市場最大份額的品牌“金龍魚”隸屬於益海嘉裏集團,而益海嘉裏的外資身份,使得發改委不方便像對待央企那樣,下達強制性限價命令。發改委最終採取了“約談”的方式,阻止以益海嘉裏為首的幾家主要油脂企業漲價。

  而有消息稱,中國94家規模以上的油脂壓榨企業有60%被外資購買,或有外資背景。對於小包裝油市場,發改委的調控明顯感覺力不從心。

  實際上,無論是糧食還是大豆,國家都進行了儲備,並通過定向銷售的方式,賣給特定的企業,讓企業得以壓榨低價大豆並産出低價食用油。“但我們發現,僅僅儲備原糧的方式不足以迅速調節市場價格。”發改委人士向記者表示,“因此,我們今後的想法是將原糧加工成成品糧進行銷售。”

  “發改委對我們的想法是,進軍小包裝油市場,能夠迅速調節價格。”中儲糧油脂公司高層證實,一向以糧食儲備著稱的中儲糧此番進軍小包裝油終端市場,似乎帶有國家責任的意味,並推出了“金鼎”小包裝油。

  最初金鼎小包裝油在中低端市場上,確實對金龍魚造成了一定的“威脅”,但是由於中儲糧的戰略思路調整,金鼎小包裝的發展慢于預期。

  而在2015年,寡頭崛起之時,中國企業沒有獲得太多的話語權。

  抱團取暖需要思想解放

  “現在還僅存的民營企業,一缺資金,二缺技術人才。”徐建飛向記者表示,“對外資而言,技術和人才已經是非常成熟的,所以他們更有競爭力。”

  他總結為,中國進口大豆行業“定期”普遍虧損的原因,基本可以歸結為三個層次的機制問題。一是“不管豆在哪,都是美國價”的定價機制問題,二是産能過剩、惡性無序的競爭機制問題,三是虛實比例失調、決策邏輯模糊、官本位、家長制等企業內部的運作機制問題。

  “如果説,國際糧商的運作動力80%來自邏輯,20%來自權力,那麼國內企業(包括國企和民企)目前大概是40%靠邏輯,60%靠權力。近年來,靠權力(職位、而非邏輯)決策導致億元級別巨虧的企業不是一家兩家,從南到北,從國企到民企到上市公司,教訓十分深刻。”徐建飛指出。

  同時,反觀中國大豆期貨交易的狀況,“中國大豆企業的主要交易員,睡眠不夠的不在少數,外盤、內盤、基差、運費和銷售都得緊盯,有點一人踢全場的意思。這不僅對自己的身體不利,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也沒好處,應努力打造出一個像德國隊這樣配合默契的團隊,建立一個高效的《資訊車間》,分工協作”。

  據透露,目前,已經有8家企業計劃抱團取暖,有可能集體聘請專業團隊,解決資金和市場運營的一系列問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