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透視“城市留守”:父母錯過的是親子關係的建立

  • 發佈時間:2016-04-25 08:42:12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重慶某度假村,大人們貓在房間裏打麻將鬥地主,孩子在大堂裏獨自玩電腦遊戲,一根電源線,一台平板電腦,就這樣度過整整一天。(資料圖片)

  □“家人過多的物質補償會導致孩子沒有追求和目標,沒有努力的方向,感到生活沒有意義”

  □忙永遠只是藉口,人們總是把時間用於自己認為最有價值的事上。只有當父母真正意識到陪伴對孩子成長的重要作用時,再遠的距離都能變成零距離,再忙的打拼也能擠出時間

  □“很多家長把孩子接到身邊後發現孩子有不良習慣。但是在現階段你連管的資格都沒有。因為你們的關係沒有到那種‘你聽孩子願意講,你講孩子願意聽’的階段,你們的親子溝通是無效的”

  前不久的清明節小長假,鄭茜花了4000多元,又向單位請了3天假,撇下老公,從西藏拉薩飛回了河北張家口。這一次,她可以和5歲的女兒相處6天,而下一次見面就是暑假了。

  一提起女兒,鄭茜就淚水漣漣。在她眼裏,在幾千公里外由爺爺奶奶照顧的女兒,其實也是名“留守兒童”,只不過生活在城市裏而已。

  現階段,與鄭茜情況類似的城市家庭並不少見。一些年輕父母在一線城市工作打拼,而把孩子留給生活在二三線城市的祖父母一輩;也有些是因為在國外生活無法照料,就把一兩個孩子留在國內親人身邊。

  和通常意義上的農村留守兒童不同的是,這些“城市留守兒童”往往享有良好的物質條件,能接受優質教育,也能得到身邊親人無微不至的照料和關愛;相同的是,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都缺少了父母的陪伴,特別是有效陪伴。

  可能有人會覺得,把鄭茜女兒這樣的孩子也稱為“留守兒童”有些矯情,但教育專家認為,物質條件的豐富不會彌補父母有效陪伴缺失對孩子成長造成的傷害,而且,恰恰由於城市孩子的物質生活條件優越,“留守”帶來的傷害常常被忽視。

  11歲還在吃手 幾乎不寫作業只因媽媽長期駐外

  11歲的浩鑫,1米65左右的身高讓不少人把他當成了中學生,但是,只要你跟浩鑫在一起超過10分鐘,就會發現他總把手指塞到嘴裏啃一會兒指甲。

  浩鑫的老師介紹,他平時不僅有啃手指甲的習慣,而且,幾乎不寫作業。

  浩鑫很小的時候,媽媽便被派到國外工作,每年大概回國兩次。爸爸雖然在國內,但也很忙,所以浩鑫是由爺爺奶奶帶大的。浩鑫一年級時,妹妹在國外出生,這之後大概一年半的時間浩鑫沒有見過媽媽,爺爺奶奶也出國去照顧妹妹了。家裏只有浩鑫和忙碌的爸爸,每天放學時,來接他的要麼是託管班的老師,或者是其他同學的家長。

  就是從這個時候起,浩鑫啃手指甲的頻率越來越高了,甚至啃到指甲下面的肉露出來也不停止。

  不少心理學家指出,孩子愛咬指甲,反映了其內心情緒狀態,比如緊張、抑鬱、沮喪、自卑感、敵對感等,其根源可能是所受關注不夠或缺乏安全感。

  為了給浩鑫補償,媽媽託付每一個回國的朋友給兒子帶禮物,浩鑫擁有所有最新款的樂高,不少玩具還沒有打開包裝就送給了朋友。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所長邊玉芳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採訪時表示,如今的“城市留守兒童”有各種留守方式,這些兒童可能沒有經濟上的問題,生活被照顧很好,但是會出現一些心理問題。“家人過多的物質補償會導致孩子沒有追求和目標,沒有努力的方向,感到生活沒有意義。”邊玉芳説,這些孩子最需要的是傾訴、傾聽,但是他們的心理需求很少有人關注。

  確實,浩鑫並沒有因為堆了滿屋的玩具而快樂起來,而且他學習上的問題也開始顯現。

  剛上學的時候浩鑫還能每天寫作業,沒過多久就經常不交作業,到了三年級之後幾乎再也沒交過作業。

  浩鑫的爸爸告訴記者,浩鑫剛上三年級的時候媽媽回國待了近一個月,那段時間,幾乎每天放學媽媽都會去接浩鑫,晚上會陪著他寫作業,復習功課。一天早上浩鑫想起前一晚忘了一項作業,於是媽媽把浩鑫留在了家裏,幫他一起把作業補上,才把他送去學校。其實,媽媽就是當天的飛機,怕浩鑫傷心所以沒有告訴他。

  從此之後,浩鑫再也沒有碰過作業本。

  上學之前老人帶 上學之後自己帶

  父母錯過的是親子關係的建立

  “媽媽答應你,等上小學就再也不會跟你分開。”這是鄭茜給女兒的承諾。

  鄭茜從北京某知名大學畢業後,懷著“出去看看”的夢想到了拉薩,並在那裏遇見了愛人。和北京比起來,拉薩的日子要簡單、愜意得多,直到鄭茜懷孕生女,平靜的生活被打亂了。

  高原氣候惡劣,她像大部分從內地進藏工作的人一樣,把孩子放到老家。

  與浩鑫一家相比,鄭茜的境遇似乎更有普遍性。

  這一代年輕人選擇工作和生活比以往更加靈活和自由,有的人想“打拼出屬於自己的世界”離開了家鄉小城,到更大的城市去闖蕩;有的人帶著“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的情懷,離開安逸的環境,尋找更多的未知和驚喜。

  但當這些年輕人有了孩子之後,或者因為自己太忙,或者因為環境艱苦,他們中相當一部分人沒把孩子留在身邊。

  與父母分離,首先給孩子帶來的是難以承受的情感壓力。

  據説,鄭茜回拉薩後,還走不穩的女兒總是在半夜裏醒來,連走帶爬地往屋外去,嘴裏哭喊著“媽媽”。直到一個月後,女兒才接受了現實。但從那以後,孩子變得很容易生病。

  女兒上幼兒園後,為數不多的幾次短暫相處,對於母女倆來説都是一種從幸福的巔峰跌入谷底的過程。“每次回來,我都會帶她出去玩,做奶奶沒法帶她做的事,結果我一走,女兒就拒絕上幼兒園了。”鄭茜説。

  這個過程折磨孩子,也折磨家長。“現在忍一忍,將來等孩子上學了我一定會好好教育他。”不少父母這樣説。

  這也是年輕父母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想法,認為學前這段時間不重要,對孩子的教育始於小學。據德國一嬰幼兒品牌2012年所做的調查顯示,超過75%的中國0~3歲子女家庭,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帶孩子。

  但在心理學家眼裏,這段時間恰恰是孩子安全感形成的最關鍵時期,如果孩子此時得到充足的心理營養,那麼就能夠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否則就將終生尋找,焦慮和缺乏自信可能會長期相伴了。

  不久前,在一個成長·科學為主題的教育沙龍上,中國關心下一代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萬選蓉也表示,親子關係建立的最佳年齡是0~2歲,“然而這段時期卻是中國的父母最不重視的時期,他們往往把孩子託付給沒有太多育兒知識的老人、親戚、保姆,對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髮育都有影響”。

  很多年輕的家長覺得,“等到孩子六七歲時再教育也來得及”。但其實,“親子關係雖然未來也可以彌補,但是事倍功半。”邊玉芳説。

  現實也印證了專家們的觀點。

  即將上中學的露露學習挺好,但在班裏卻沒有好朋友,因為,她看到別人筆盒裏有什麼有意思的東西時,總是不自覺地“拿”到自己的筆盒中。

  老師找露露的父母談過很多次。但是效果都不明顯。

  “家裏什麼都不缺,她想要什麼基本都會滿足她,可就改不了這個毛病。”露露的媽媽説。有一次媽媽把話説重了,露露氣鼓鼓地喊道:“你們能不能再回去工作,我不想聽你説話。”

  原來,露露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時候就離開北京到外地去工作了,直到露露上小學二年級才回京。

  “很多家長把孩子接到身邊後發現孩子有不良習慣。但是在現階段你連管的資格都沒有。為什麼?因為你們的關係沒有到那種‘你聽孩子願意講,你講孩子願意聽’的階段,你們的親子溝通是無效的。”邊玉芳教授説,孩子跟祖父母生活會導致父母失去“話語權”。

  隱性留守造就孩子的冷漠

  如果給城市留守兒童畫個像的話,那麼鄭茜的女兒和浩鑫應該比較典型,但也有不少孩子雖然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卻一樣缺少父母有效的陪伴與關愛。

  網上流傳著這樣一則小故事:

  聰聰説:“嘿,老爸。”

  爸爸説:“等一會兒,聰聰,老爸現在沒空。”

  聰聰説:“嗨,媽媽。”

  媽媽説:“等一會兒,聰聰,媽媽現在沒空。”

  聰聰説:“媽媽,花園裏有一隻怪獸要吃我。”

  媽媽不耐煩地説:“等一會兒,聰聰。媽媽現在沒空。”

  聰聰一個人來到了花園。他對怪獸説:“嘿!你好,怪獸!”怪獸一口就把聰聰吃掉了。然後怪獸走進了聰聰的家。怪獸走到聰聰媽媽的背後,大叫了一聲。聰聰的媽媽説:“等一會兒,聰聰,媽媽現在沒空。”怪獸張大嘴巴,咬了聰聰爸爸一口。聰聰的爸爸説:“等一會兒,聰聰,爸爸現在沒空。”“吃晚飯了。”聰聰的媽媽説。媽媽把聰聰的晚飯放在電視機前。怪獸把晚飯吃了個精光。聰聰的媽媽大喊:“聰聰,該上床睡覺了。你的牛奶已經拿上去了。”怪獸上樓準備睡覺。怪獸喝了一口牛奶,大聲説:“喂,我可是一隻怪獸啊。”“聰聰,媽媽現在沒空,趕快睡覺吧!”聰聰的媽媽慈愛地説。

  故事可能有些無厘頭,卻反映出了很多家庭的一個真實側面,父母都在家裏,但是心完全沒有放在孩子身上,或者忙自己的事情,或者低頭看手機。

  在這樣的無效“陪伴”下,孩子其實是隱性留守,學到的只能是冷漠。

  最近,北京的方女士把在國外留學的女兒召喚回國,因為方女士丈夫患了癌症。可女兒回來看到已經病得很重的爸爸時,只大致問了病情,然後就開始給同學打電話,忙著赴各種約會。

  女兒的冷漠讓方女士夫婦傷心失望。

  不過,凡事總有因果。女兒小的時候正好趕上方女士夫婦事業的起步階段,兩個人下班總是很晚,即使在家也是不停地打電話、談工作,不忙的時候就約上幾個好友打打牌放鬆一下。女兒起初還纏著他倆,後來就學會把自己關在房間裏了,早早就要求父母把自己送出國上學。

  “通過父母的陪伴,孩子才逐漸構建起對自己的認知,判斷這個世界是安全還是冷漠的。”邊玉芳説。

  “這個問題最關鍵的是家長的認知問題。他們和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不同,不是沒有能力照顧孩子,是沒有重視這個問題,他們應喚起自己的責任感。”邊玉芳説。

  忙永遠只是藉口,人們總是把時間用於自己認為最有價值的事上。只有當父母真正意識到陪伴對孩子成長的重要作用時,再遠的距離都能變成零距離,再忙的打拼也能擠出時間。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部分人物為化名)記者 葉雨婷 樊未晨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