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6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新常態需要新舉措

  • 發佈時間:2016-04-24 14:27: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謝經榮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常態

  新常態首先是我國經濟發展新階段的一個必然現象,是由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所決定的。我國經濟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産業結構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剛改革開放時,我國承接發達國家地區産業轉移,以發展輕工業為主;20世紀90年代到2000年,我國重工業發展迅速,已佔工業産值的50%左右;2008年重工業已佔70%,高新技術産業在5%以下;2013年以後,高新技術産業已達13%,戰略性新興産業佔5%,已進入工業化後期。從2013年開始,我國第三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46.1%,首次超過第二産業,2015年第三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為50.5%,高於第二産業10個百分點。自2012年以後消費逐漸取代投資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國際經驗表明,當經濟發展水準達到中高水準以後,發展速度會下降。目前我國經濟增長速度不可逆地回落,今後隨著發展可能還要降低,但我國經濟增速降幅比南韓、日本當時要小很多。新常態就是新的發展階段的一般性特徵,是經濟發展新階段的客觀規律。

  新常態是新臺階的前奏。過去30年我國經濟發展水準逐漸邁上新臺階,要素生産力大幅提高,2013年是1978年的3倍。每人平均GDP也分別跨越1000美元、3000~6000美元,達8000美元,進入中高收入水準,將要邁向高收入臺階。2010年,我國GDP總量首次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並一直穩步增長,2015年,我國GDP總量為10.42萬億美元,僅次於美國的17.4萬億美元,世界佔比超過12%。2004年我國工業製成品佔世界市場份額的8.3%,製造業總值超過日本,2010年超過美國,成為製造業第一大國。我國佔世界貿易出口份額從1980年的1%上升為2011年的11%,成為第一大出口國、第二大進口國,2013年,我國超越美國成為進出口第一大國,2015年全國進出口總值24.58萬億元,出口國際市場份額升至約13.4%,繼續保持第一貨物貿易大國地位。經濟總量大,速度降了,增量沒降。引領好新常態,就可以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新常態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經濟新常態包含著經濟增長速度降低、産業結構調整、經濟增長動力變化、資源配置方式轉換、經濟福祉包容共用等全方位轉型升級在內的豐富內涵和特徵。産業發展已由過去的成本推動向技術更新換代轉變,由引進消化為主向自主創新轉變,自主創新成為升級換代的第一推動力。在就業上,勞動力數量由無限供給向有限供給轉變,勞動力需求從中低端向中高端轉變。在管理上,要由單向要素成本管理向雙向市場倒逼式發展轉變,以資訊技術、智慧化技術及新材料領域的運用推進管理創新。在社會治理中,要堅守法治原則,注重權利保護,要注意多種手段的綜合運用,加強基層治理和網際網路治理。在政策上,在過去低水準階段制定的政策,隨著發展水準的提高、需求結構的變化,很多政策和管理方式應不斷更新、修正。

  新常態深受國際社會和前期經濟的影響。我國經濟新常態主要是我國經濟自身發展階段的結果,但在國際化的大環境中也深受國際經濟形勢的影響。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呈現“總量需求增長緩慢、經濟結構深度調整”的特徵,使得我國的外部需求出現常態性萎縮,支撐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外需環境不復存在;以數量擴張型為主的外貿方式也做到了極限,只有走品質和效益型外貿才能有新的發展。目前,在世界經濟持續“弱增長”、國際分工體系和增長方式重構、貿易保護主義升溫的大環境下,中國經濟很難獨善其身,經濟增速隨之下降。但同世界經濟的經濟週期規律不同,我國經濟新常態不是經濟週期現象,而是新階段、高水準的發展結果。

  新問題

  經濟發展快於社會發展。一般而言,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但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經驗也都表明,經濟發展不能自動帶來社會發展,有時還産生一些社會問題。我國已進入工業化後期,但還有63%的人口是農民戶籍。在經濟快速增長中,中等偏高收入人群增長更快,中等及偏下收入人群增長較慢。比較來看,我國經濟多年高速發展,相較而言社會發展明顯滯後,例如環境保護問題、貧富差距問題、人口結構問題、城鄉分化問題始終沒有緩解。

  新興産業過剩。我國經濟長期以外延擴張為主,重視數量,對品質要求不高,盲目競爭、産業趨同,造成低水準的重復建設,産能大量過剩,不僅傳統産業過剩,一些新興産業也出現過剩現象。

  最大貨物出口國出口的多是別人的品牌産品。我國上百種商品出口量都高居世界第一,但中國品牌出口不足一半。由於中國企業自身沒有品牌,大多數是貼牌生産,生産利潤大部分被國外拿走,在過去成本較低時企業利潤較高,企業也形成貼牌生産依賴症,僅會接單生産,不懂自主創新,不會創造品牌。我國成為出口大國、盈利小國、品牌小國。

  標準舊、水準低。標準作為國際交往的技術語言和國際貿易的技術依據,在保障産品品質、提高市場信任度、促進商品流通、維護公平競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繼産品競爭、品牌競爭之後,標準競爭成為一種層次更深、水準更高、影響更大的競爭形式。目前,我國標準總體水準低,制定速度慢,落後於國際水準,也落後於國內産業和技術水準,高技術標準缺乏,安全標準體系不健全,資源節約標準滯後等。

  高消費被抑制和排擠。有調查顯示,2014年,中國消費者全球奢侈品消費達到1060億美元,佔全球奢侈品的46%,成為全球奢侈品市場無可爭議的最大買家。抑制高消費的國內稅收政策,並不能真正抑制高消費,反而造成消費外流。在消費成為主要增長動力的情況下,滿足各層次消費應是我們的目標。

  新舉措

  提高供給水準,滿足多層次消費。消費將成為我國繼續增長的強大動力,應採取各種措施,一方面完善各層次供給滿足各層次現有需求,鼓勵並滿足綠色高消費;另一方面創造高水準供給,刺激潛在高水準需求。一要去除阻礙滿足這些高消費的稅收和政策;二要採取各種措施縮小國外著名品牌在中國同海外銷售價差,提供更新式樣、更便利的服務,鼓勵國內企業創辦高水準學校、高水準醫院,參與國際品牌的經營;三要鼓勵企業創新發展,提供更多、更新的産品和服務。

  自主創新和品牌建設雙輪驅動,提高企業效益。中國製造業企業要轉型升級,走向中高端,就應一手抓自主創新提高企業技術水準,一手抓品牌建設,以此來提高我國製造業的獨立性,逐漸由引進、吸收為主要特徵的追趕階段轉變為以自主、獨立、創新為主要特徵的引領階段。

  提高國家標準,以標準促升級。品質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集中反映,是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關鍵。我們要進一步加大對國際標準的跟蹤、評估和轉化力度,提高國內標準和國際標準水準的一致性程度,提升標準和檢測的有效性、先進性和適用性,以高標準促技術轉型升級,以新標準促進商品的優進優出。

  加大海外宣傳中國商品力度,樹中國品牌。政府應調整扶持政策,鼓勵自主品牌出口,逐漸提高我國自主品牌的國際認可度、佔有率,讓更多海外消費者認識中國産品、認可中國品質、信任中國品牌,促進中國産品從物美價廉走向物美價好,實現更大消費、更高利潤。

  (謝經榮,作者係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