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三專家談我國宏觀經濟形勢:動力正在形成

  • 發佈時間:2016-04-18 12:41: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三位經濟界專家學者談我國宏觀經濟形勢——

  動力正在形成 調整仍需努力

  主持人:本報記者 林火燦

  嘉賓:

  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 潘建成

  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 李 平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 李佐軍

  增速換擋還在持續

  今年一季度我國GDP增速為6.7%,低於去年一季度的7.0%,也略低於去年的6.9%。怎麼看這一增長速度?從主要經濟指標看,宏觀經濟運作呈現出階段性築底企穩的跡象。如何預測接下來三個季度中國經濟走勢?未來的經濟走勢是L形還是U形?我國能否完成GDP的預期增長目標?

  潘建成:今年一季度GDP增速基本延續經濟增速溫和換擋的趨勢。所謂“溫和換擋”,是指經濟增速溫和回落,向潛在增長率回歸。這個趨勢從2012年開始延續到現在,6.7%的增速是符合預期的。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將經濟增速目標定在6.5%至7%之間,一季度增速為6.7%仍然在目標區間內,這一增速可以説為實現全年目標奠定了比較好的基礎。

  總體來看,今年一季度延續了略向下傾斜的“L”形趨勢,未來三個季度可能會沿著這個趨勢走。當前,全球經濟還難言回暖。從國內看,一季度經濟的回升很大程度上受房地産市場回升影響,接下來幾個季度房地産的走勢仍不確定。另外,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尤其是把去産能放在首位,這會給經濟增長帶來一定的壓力。因此,一季度特別是3月份部分指標的回暖能否持續,仍是未知數。

  從另一個角度看,我國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在加大,“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今年將進入具體實施階段。去年下半年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集中審批的重點工程包建設項目也將進入落實階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務中的降成本力度也會加大,減稅、減費、降低企業社保基金和公積金比重等措施將進一步實施,這些因素將對經濟産生正面促進作用。

  李平:一季度我國GDP增速雖然略有下降,但這一增速仍是可以接受的。一方面,從經濟發展規律看,隨著我國經濟總量的增長、産業結構的調整,高速增長必然會向中高速增長換擋,世界上其他經濟體基本上也經歷了這一過程。另一方面,從我國具體實際看,目前我國正處於結構調整、動力轉換的階段,傳統工業的規模已經相當大,主要工業産品均位居世界前列,“去産能”壓力依然十分突出,新的增長動力正在形成,所以經濟速度適度降低符合現階段發展狀況。

  總體上看,我國經濟迴旋餘地較大。雖然傳統製造業行業面臨去産能、去庫存的壓力,部分行業出現了較大虧損,有些行業出現了負增長,但高新技術行業和裝備製造業保持了較好的活力。第三産業的拉動作用也十分明顯。從區域分佈來看,中西部也保持了較好的發展態勢。

  李佐軍:6.7%的增速,説明中國經濟總體上還處於增速換擋的過程中。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今年前兩個月,我國經濟運作的多個指標表現差強人意,由於3月份很多指標反轉回升,6.7%的增速明顯好于市場預期,這又説明我國經濟下行壓力有所減輕。

  今年二、三、四季度我國GDP的走勢究竟如何,這除了和市場預期、市場信心等因素有關以外,也與宏觀調控的政策選擇密切相關。如果政府選擇加強穩增長的政策力度,不排除二季度GDP增速會出現反轉。但是,如果我們加大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力度,對需求側管理只要達到不引發系統性風險的程度、以盡可能減少需求管理帶來的副作用和後遺症即可,則經濟增速還有進一步探底的可能。當然,我相信,守住6.5%增速的底線是沒有問題的。

   培育發展新動能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培育壯大新動能,加快發展新經濟”,新經濟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經濟?在目前的形勢下,加快發展新經濟有怎樣的戰略意義?當前,我們正處於新舊動能轉換的階段。培育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應該把著力點放在哪些方面?

  潘建成:新經濟是能夠推動全要素生産率提高的經濟形態。從要素上講,新經濟的發展,不依賴於傳統的勞動力、資本、資源要素。發展新經濟,必須通過深化改革和技術創新,帶動經濟增長。更具體的來説,新經濟可以理解為,一方面,要通過發展新技術、新商業模式、新業態帶動經濟增長;另一方面,要加快傳統業態轉型升級,從而帶動經濟增長。

  培育中國經濟發展新動能,主要的著力點是兩大方面:首先,是要堅持改革不動搖,尤其是推進供給側改革不動搖。其次,要加大創新的力度。創新包含幾個層面。一是要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二是要營造區域創新體系,著重形成一批産業集群。三是要激發企業創新熱情,為企業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營造良好的創新文化

  李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保持了高速發展,但主要是靠要素投入的推動,取得較好經濟效益的同時,也面臨著資源環境問題。在新的發展階段,上述模式面臨較大挑戰,實現動力轉換是必然。在生産函數中,經濟增長除了要素數量之外,還由要素品質和效率來決定,而要素品質和效率的提高就是要依靠創新。

  目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革命已經初現端倪,積極適應新技術革命的發展,加強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我國佔領經濟制高點,在未來國際分工中處於有利位置的重要舉措。同時,實現創新驅動的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經濟發展模式,也是保障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

  李佐軍:新經濟是相對於舊經濟來説的。發展新經濟,需要具有創新能力的新市場主體;要使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技術、人才、資訊等新的要素;要發展附加值比較高、綠色低碳的中高端産業;要通過制度變革、結構優化、要素升級“三大發動機”,提高全要素生産率,形成新的動力;要形成新的發展模式、商業模式、營利模式等。

  一方面,經過30多年的持續高速發展,原來的粗放發展模式已遇到了“天花板”,現在到了打造新的發展模式、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的時候了。只有通過發展新經濟,才能轉變發展方式,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中國已處於中等收入階段,面臨“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戰。從其他處於相同發展階段國家的經驗和教訓來看,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敏感期,最重要的是要解決好新舊動能的轉換、新舊産業的替換問題。只有通過發展新經濟,才有可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要培育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就必須堅定不移地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由於企業是新經濟的主體,故要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更多創新型國有企業,提高國有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同時要解決廣大非公有制企業發展中面臨的不公平競爭問題。

  同時,要加快推進審批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建設好政府的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解決好政府職能轉變問題,明確政府的角色定位,徹底解決政府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問題。

  此外,還要積極推進價格制度改革,特別是土地等生産要素的價格形成機制改革,使價格能夠反映土地等資源能源的稀缺性,能夠及時反映市場供求關係,能夠引導企業更多地向創新要效益。

   結構調整壓力較大

  儘管增速在放緩,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最新一期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下調了今明兩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但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理由是認為中國推出的經濟轉型措施見成效。如何評價當前我國在結構調整中的成效?

  潘建成:近年來,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確實卓有成效。例如,我們的産業結構在優化,消費結構在升級,單位GDP能源消耗在下降,高技術産業和生産性服務業發展較快,製造業産品向中高端邁進,企業的創新驅動力在增強,等等。

  國際社會上調我國的經濟增長預期,是對我們結構調整的肯定,我們應該呼應這一肯定,堅持走結構調整的道路。

  李平:目前我國結構調整的成效還是較為明顯的。從我們日常調研中也可以看出,涌現出一批具有活力的高技術企業,傳統企業十分關注高技術項目,關注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企業自身轉型壓力較大。

  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國結構調整仍面臨較大壓力,傳統産業産能規模依然較大,去産能中存在對經濟衝擊的風險,需要加以引導;同時,動力轉換還沒有完成,創新驅動還有待增強,加強創新能力的培養仍然是重點。創新培育具有系統性,創新能力形成需要一個過程。

  李佐軍:今年一季度,第三産業佔GDP比重達到56.9%,消費對GDP貢獻率大大超過了投資的貢獻率,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3%。2015年,我國高新技術産業同比增長10.2%,比規模以上工業快4.1個百分點。此外,最近幾年城鎮化率每年以一個百分點的速度上升。這些指標都可以説明我國在經濟結構調整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從總體上看,我國的經濟結構調整還在途中,遠沒有達到合理的狀態,還需要繼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優化經濟結構,為經濟中長期健康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加強社會政策托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是做減法的過程,也是做加法的過程。只有將二者很好地結合起來,才能達到加快結構調整、減少短期增長衝擊、培育長期增長動力的綜合效果。但也有人擔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會給經濟運作帶來更大的下行壓力。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潘建成:人生病了就得吃藥,有些藥物可能會有副作用,這種副作用可能比病痛本身更厲害。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就不吃藥、不治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是一樣,改革過程中肯定會帶來一些副作用。這是我們必須忍受的,也是改革必然要付出的代價,我們不能因為短期的波動而不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關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效,不能只把目光聚焦在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上。我們要加強社會政策托底,做好預案和準備,用好財政資金。同時,也要進一步加強區域間的協調,有效地疏導和引導因為去産能離開崗位的勞動力在區域間的流動。

  李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從提高供給品質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産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旨並非是減少供給,而是要改變供需錯配,提高有效供給,是增強經濟發展基礎、促進經濟社會長期健康發展。在調整初期,由於傳統模式受到衝擊,短期經濟會出現下降,但隨著供需關係的改善,要素配置效率提高,經濟內生動力將逐步增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加注重的是經濟發展品質,注重經濟動力轉換。

  李佐軍:從短期看,GDP的增長不可能依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效果的釋放需要一個過程,有些改革還會對短期增長造成衝擊。但是,從中長期看,供給側改革與促進經濟增長是一致的。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是做減法的過程,也是做加法的過程。只有將二者很好地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最好效果。因此,在推進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的同時,還要加快培育新的動能、新的産業、技術等。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