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遏制餐飲外賣垃圾 不妨提高使用成本

  • 發佈時間:2016-04-22 16:31:05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如今,線上外賣市場越來越火爆,在龐大的訂單量背後是不容忽視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問題。媒體調查發現,目前外賣垃圾基本處於無人回收的狀態。在享受網路外賣等O2O行業帶來生活便利的同時,人們會付出多大的環境成本,又該如何實現生活便利和減少污染的雙贏,這亟待引起社會的重視和思考。

  餐飲外賣在方便人們生活的同時,隨之産生了大量的塑膠或發泡餐盒、塑膠袋、一次性筷子等餐飲包裝垃圾。而且這些“白色污染”難以降解,給自然環境帶來極大壓力。筆者認為,有效遏制餐飲外賣垃圾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不妨對部分餐飲包裝採取收費或“虛擬收費”策略,以提高使用成本,倒逼或激勵人們養成環保意識。

  早在2008年,為解決塑膠袋使用帶來的“白色污染”問題,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於限制生産銷售使用塑膠購物袋的通知》,要求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膠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膠購物袋。雖然該規定並未得到嚴格落實,尤其是農貿市場成了“限塑令”的法外之地。但不能否認的是,在正規商場、超市,“限塑令”的實施效果比較理想,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白色污染”的氾濫。

  這種杜絕免費使用塑膠袋的模式,完全可以推廣至餐飲外賣領域,要求使用者承擔一定成本。當然,絕大多數觀點認為並無推廣的必要,且得利者可能是商家,又未必起到應有的作用。因為“限塑令”在農貿市場就淪為空文,落實較好的商場、超市又因“限塑令”異化為“賣塑令”而獲益匪淺。對此,只要在餐飲外賣領域打造“限塑令”的升級版,就能切實避免之前“限塑令”的弊端。

  現實中,多數餐飲外賣均是通過美團、餓了麼等網路訂餐平臺開展業務。通過現有技術完全可以掌控所有訂單數據,從而避免“限塑令”被人為規避。而且,通過網路訂餐平臺的數據資訊,還可避免收益落入商家口袋,公眾感受不到其對環保的投入和貢獻的尷尬。即可對餐飲包裝適當定價,消費者需要支付費用。且該收費所得全部交由環保等部門以投入到環境保護中,或用於專項治理“白色污染”。讓承擔費用的消費者清清楚楚地看到其使用餐飲包裝的行為帶來了環境污染,並承擔了治理費用。

  其實,對餐飲包裝實行收費與電商平臺的運費政策非常相似。無論商家是否向使用者收取費用,餐飲包裝的製造成本及由此帶來的環境污染是客觀存在的。即便商家出於各種原因不願向消費者單獨收費,也會變相地轉嫁給消費者。像免運費政策一樣,如果商家單獨收取運費,消費者就會切實感受到成本的存在,並傾向於不購買該物品,一旦商品價格涵蓋了運費但不明示收取運費,消費者的感受便不那麼強烈,進而産生購買慾望。

  概而言之,要想遏制餐飲外賣垃圾氾濫帶來的環境保護問題,不妨嘗試對餐飲包裝單獨收費,並將收費全部用於保護環境。也可在不漲價、不增加消費者負擔的基礎上,要求商家將餐飲包裝的成本標示在網路訂餐頁面,對不使用餐飲包裝或使用環保包裝者減免收費。或者實行“虛擬收費”,如在積分政策上予以照顧,消費者每少使用一次或一個餐飲包裝,就獎勵相應積分。總之,通過費用或成本明示的策略讓消費者切實感受到餐飲包裝具有成本並污染環境,少使用餐飲包裝于私于公均有益處,進而提升人們的環保意識。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