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為何明明是“毒地”,檢測數據卻很完美

  • 發佈時間:2016-04-22 01:50:22  來源:新京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視點

  現在並沒有一種試劑可以往哪塊環境中一放,各色物質的成分就都昭然若揭了。對一塊有毒的土地,只是用常規的項目進行檢測,這塊土地很可能就是乾淨的。

  常州“毒地”事件持續發酵,與社會普遍的擔心與焦慮不同,當地一些部門表現淡定,比如他們澄清説,檢查結果異常的不是之前所説的將近500人,而是133人;學校請來的醫學專家也表示,白細胞異常或者甲狀腺的部分症狀,和學生的飲食、精神壓力有關。

  的確,就疾病的導致因素而言,與疾病的發生往往具有正相關性,卻並不具備必然性。例如吸煙與肺癌擁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但並不是每一個吸煙的人都必然患肺癌,更不是每一個不吸煙的人就一定不患肺癌。對於甲狀腺結節、白細胞異常這樣的問題,確實存在很多誘因,推斷為環境因素是可以的,推斷與飲食、精神或者情緒有關,也不為不可。

  現在的問題就是,學校可能身處“毒地”,這塊“毒地”可能含有很多致癌物質。但這些物質究竟是什麼,含量是多少,並沒有一個準確的數值。在這種情況下,分析導致孩子身體異常情況的因素,或者將之推定為環境因素引起,可能缺乏嚴謹。不過,這並不代表這種推定就不需要重視。

  説到這裡,有必要普及一下檢測方面的常識。現在並沒有一種試劑可以往哪塊環境中一放,各色物質的成分就都昭然若揭了,而是必須要用推定存在或肯定存在物質的檢測劑對應來測量,也就是説,我們要專門用可以測量氰化物或苯類物質的檢測劑才能知道這裡有沒有這些物質,含量是多少。換句話説,對一塊有毒的土地,只是用常規的項目進行檢測,這塊土地很可能就是乾淨的。這也就很好解釋,為什麼對於一塊讓居民感覺難以忍受的環境,而檢測數據卻非常完美。

  所以,目前不是一個可以坐等的時候。法律上雖講究“疑罪從無”,但在涉及環境安全的時候,卻應本著“疑罪從有”的精神,因為身體的傷害非得等到證實以後,後果就無法改變了。

  對於這類的“疑罪從有”,現在很多國家都在遵從。比如一家超市出現了一個過期食品,就可能需要將這家超市的所有食品下架實施檢查;因為幾隻雞被檢測出禽流感,一批雞都可能被屠宰;吸煙雖然不是導致肺癌的唯一因素,但在美國出現了多起因為罹患肺癌,煙草公司向患者支付高額賠償金的問題,等等。

  因此,儘管目前的依據還不充分,還沒有證據證明孩子的身體異常與環境一定有關,就應該推定為與之有關,其他的託詞都是無益的。讓孩子馬上撤離這塊“毒地”,即使可能錯了,也是值得的。

  □鄭山海(醫生)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