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生:香港與內地經濟發展很“合拍”
- 發佈時間:2016-04-19 07:06:00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張少雷
——訪國家發展改革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
在全球經濟復蘇進程緩慢,國際金融市場波動不斷的大背景下,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自由貿易港,經濟增長也出現了下滑態勢。“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提升港澳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和功能,支援港澳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支援香港發展創新及科技事業等,這無疑為香港培育新的競爭優勢指明瞭方向。就香港如何適應中國經濟新常態,充分利用現有優勢提升競爭力等問題,《經濟日報》記者近日專訪了國家發展改革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
記者:您認為,“十三五”對於香港發展意味著什麼?
張燕生:“十三五”對香港而言,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要重要,這5年是關乎香港未來30年發展的關鍵時期。“十三五”對於香港的重要性在於香港能否抓住這個機遇期,適應內地經濟發展新常態,把握內地經濟轉型升級的調整期,充分利用香港的現有優勢,積極培育與內地發展相適應的新産業和新競爭力。
改革開放30多年來,香港與內地經濟不斷磨合,已經形成了各自優勢最大化、相互依存的發展模式。香港充分發揮金融中心、轉口貿易、諮詢服務優勢,利用內地的土地、人力、資金和市場資源。香港與內地經濟現在的發展很“合拍”。“十三五”期間,香港需要繼續發揮優勢,跟上內地新常態下的經濟發展節奏,為未來幾十年的發展與轉型找準方向,避免出現內地與香港發展的“錯位和錯配”。以金融業為例,內地提出的轉型升級、綠色發展、新型城鎮化等目標都需要金融服務的大力配合,香港可以在發揮傳統金融優勢的基礎上,推出適應以上需求的新型金融服務,滿足內地這個大市場的新需求,同時也為金融業發展探索新路徑、培育新優勢,一舉兩得。
記者:香港應如何適應新常態,抓住“十三五”發展的機遇期?
張燕生: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五大發展理念,以及根據這些理念推行的各項改革與轉型,對香港發展是機遇也是挑戰。金融、航運和貿易是香港的優勢産業,這些優勢産業乃至整個香港經濟的發展與內地唇齒相依、相互依存,如果香港無法適應內地經濟轉型,機遇期就變成了挑戰期。香港現在需要做的就是抓住轉型機遇,培育香港經濟的新優勢,以轉型應對轉型,適應並引領新常態。
香港目前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是對新常態、新變化的認識和準備有所欠缺,政府、企業和民眾需要擰成一股繩共同發力,利用香港作為特區的各項優勢。政府層面,要充分意識到“十三五”這一機遇期的重要性,加強宣傳和引導,凝聚社會共識和力量,推動香港培育新優勢;企業和社會精英層面,要發揮企業家和精英層的帶動作用,當好政府和民眾的“聯絡人”,向民眾宣傳新經濟與新常態,與政府共同加強和內地企業的交流和溝通;民眾方面,要增強凝聚力,清醒地把非經濟因素與經濟發展和轉型分開來看,積極參與和幫助香港發展新經濟、培育競爭力。
記者:“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支援香港實施“雙向開放”,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如何理解“雙向開放”?在“一帶一路”中,香港能發揮怎樣的作用?
張燕生:“雙向開放”毫無疑問指的是面向全球和面向內地的開放。開放是香港發展的重要優勢,如何繼續利用和發揮開放這一優勢,把向內開放和對外開放結合起來,是“十三五”期間香港發展的重點之一。過去,香港製造業、服務業“北上”,只是把香港的這些産業引入內地發展,開拓內地市場。現在,借助全球化、借助“一帶一路”,香港和內地完全可以合力挖掘海外市場需求,共同開拓國際市場,從過去13億人的內地市場,拓展到44億人的“一帶一路”沿線和70億人的全球市場。
過去,香港主要經營的是轉口貿易,只是全球産業鏈中的一環。在對外開放和“一帶一路”中,香港的角色可以從全球價值鏈中的一環,進一步升級為引進來、走出去的平臺,成為擁有全球佈局、全球視野和全球運作的貿易中心。要實現這一轉變,需要香港進一步發展中高端的産業和服務,在金融、航運、貿易等領域有新的發展,也需要加大創新力度、培養和吸引更多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