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業要在供給側改革中發揮引導作用
- 發佈時間:2016-04-18 01:30:51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流通作為生産和消費的中間環節,承擔著産品進入市場、實現價值和滿足消費需要的雙重職能。産品只有通過流通體系才能進入消費階段,從而實現生産的目的,也只有通過流通部門,才能把生産資料、勞動力等生産要素進行組合,實現社會再生産過程。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流通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也就是説,流通部門將生産部門的産品承接並銷售給消費者的能力,以及將消費者資訊反饋給生産部門並引導生産的能力,直接影響著供給側改革的效率和效果。
要充分發揮流通業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引導作用,具體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提高流通業資訊傳遞
和引導生産的能力
當前,去産能、去庫存面臨巨大壓力。一是流通業作為承接部門,由於發展水準相對滯後,在提供供求雙方資訊時不及時或失真,導致很多商品找不到銷路,同時又有很大部分消費無法得到滿足。二是由於流通企業整體現代化水準不高,商品週轉率較低,流通效率整體不高。三是由於流通成本高導致商品銷售價格居高不下,影響到産品銷量。
因此,流通企業亟須提高現代化水準,將需求資訊和需求偏好以及需求趨勢更加高效地傳導到生産部門,提高上下游企業對接效率,打通生産部門和消費者之間的資訊渠道,減少中間環節的資訊傳遞效率損失,逐步構建供應鏈,降低運營成本和交易費用,最終發揮消費需求引導生産和生産促進消費潛在需求的雙重功能,最大化滿足消費需要,提高全社會的整體經濟福利。
促進商業模式創新提高流通企業價值創造能力
以批發、零售和物流企業為核心的流通企業,傳統上屬於勞動密集型,進入門檻較低,整體實力不強,面對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新興企業的衝擊幾乎沒有招架之力。這種情況必然迫使傳統流通企業轉型升級,將“網際網路+”充分運用到各環節,實現商業模式創新,提高競爭力。
根據價值鏈理論,現代企業已不再簡單地以銷售出商品為終點,而是力求與消費者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通過商業模式創新,提供差異化産品和服務,更好地滿足需求,從而贏得競爭優勢。
作為流通企業,可通過大數據分析定位顧客細分群體,合理配置企業內部資源,專注發展核心業務,同時有效整合社會資源,發揮協同效應,以高度協調、運營高效的經營系統,高效、快捷地為消費者提供所需要的商品或服務。這其中的核心是創新商業模式,企業根據自身情況和市場競爭狀況,客觀定位在價值鏈中所處的位置,進而選擇適合自己的商業模式,包括運營模式、組織方式、資源配置方式等,並隨實際情況的變化進行完善和改進,抓住市場機會為顧客創造更多的價值。同時,創新滿足需求的方式,形成價值系統重構,獲得跨越式發展。
與生産企業建立協同關係
滿足即期消費需求並激發潛在需求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克魯克認為,“由於顧客的需求總是潛在的,企業的功能就是通過産品和服務的提供激發顧客的需求”。對流通企業而言,具備獲得消費者需求資訊的天然便利,其重要任務是將相關資訊快速準確地傳遞給生産部門,並不斷發現消費者新的需求,進行定制化服務,引導生産的同時促進産業結構按需調整,從而更好地創造價值,滿足需求。
流通企業的職能,一方面要把消費需求資訊傳遞給生産部門,不斷完善和改進商品性能、款式等,引導生産企業按需生産;另一方面是向消費者推薦新型産品或者替代商品,指導消費並催生新的消費需求。隨著消費者主權的崛起,流通企業的主導作用逐步加強,一些大型流通企業已經成為價值鏈的核心企業,並主導生産,比如沃爾瑪等。
目前,我國流通企業普遍規模偏小,在引導生産方面能力有限。因此,流通企業應著重加強與生産企業的協作關係,利用自身掌握資訊的優勢,為生産部門提供消費者等相關資訊及市場情況,通過與生産方建立協同關係,在採購、物流、銷售等環節相互配合,尤其在資訊方面,運用資訊技術構建立體、完善、反應迅速的資訊管理系統,建立流暢的資訊溝通機制,將消費者資訊精確傳導到生産企業,為消費者提供差異化産品和服務,提高競爭能力。同時,流通企業要注重了解生産企業技術發展趨勢,結合消費者偏好,把握消費者潛在需求,創造出與現有産品在功能等方面不同的新型産品,拓展新的、未滿足的消費市場。
流通業作為“仲介組織”,始終面向市場,同時連接生産和消費兩端,因此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其關鍵作用在於提升自身組織化程度,高效、準確地傳遞資訊,既包括消費者資訊,也包括生産産品資訊,在引導生産的同時,也不斷引導消費。通過創新商業模式,引領産需協調發展。
(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