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讀書會:讀書,還是會?

  • 發佈時間:2016-04-17 05:37:54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出於個人興趣,我參與了本地一家讀書會的運營,也關注過身邊許多其他讀書會的活動。時間久了,難免有些零敲碎打的感想。

  讀書是個人之事,但讀書會不是。學海無涯、知識無邊,個人天資再高、後天再怎麼努力,總還是有很大局限。這樣的局限,就得靠旁人來彌補。我平日的閱讀習慣,多偏文史一路。社科經濟,僅是半吊子,自然科學,更是難入法門。即便是在興之所至的人文歷史方面,我也不過是個門外漢,缺乏系統完整的知識訓練。加上智力平平,時間又有限,只能依靠各路師友多多提攜,方能有所增益。

  所以我很看重讀書會的存在,曾經為親身參與的讀書會寫過一篇題為《因為讀書,我們聚首》的文章。後來有朋友説,願“以書會友、以友輔仁”。這也是我理想中讀書會的樣子。它不是一句空話,既反映了讀書會的學術功能,也體現了其社會功能。二者缺一不可。少了前者,就讀不了書;沒了後者,就會不了友。前者是後者的緣起,後者是前者的延伸。

  可別小看這八個字,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以我自己參與的讀書會為例。每期活動,都會選擇一本固定的書目,圍繞其主題展開相關的討論。自身定位,是人文社科經典閱讀,所選的書,大多也具備一定的閱讀門檻。許多朋友坦言,對你們的活動,基本是“敬而遠之、望而卻步”。而一些來參加的朋友,基本也就是湊個熱鬧,要麼事先沒有讀過,要麼對相關話題沒有太多的見解,總之就是拒絕發言。導致的結果,或者是讓討論淪為一言堂,又或者成為少數幾人的自娛自樂。長此以往,讀書會的品質,難以提升。

  其實各位不妨捫心自問,這所謂的閱讀門檻,真的那麼難以跨越嗎?或者説,用心讀書、認真思考,真的變得如此困難?面向公眾的讀書會,畢竟不是關起門來的學術研討,我們這些組織方和參與人,都是提倡業餘讀書,並非學術上的大拿和教授。我們也始終堅持民間導向,從不邀請任何的專家學者,支撐我們的,只不過是濃厚的興趣和滿腔的熱情而已。縱如此,仍逃脫不了“高深、難懂”之類的評價。

  嫌高深難懂,卻偏偏又要讀書,那怎麼辦?“全民閱讀”已成為潮流,身邊的讀書會,也如雨後春筍,紛紛興起。看來大家平日裏都在蟄伏,就等著上頭的一聲令下。有的會請一些名人站臺講座,招呼不少群眾前來圍觀;有的以書之名組織活動,順便遊山玩水;有的可能是出於公心,四處散書發書;還有的則吸收天地之精華,提倡身體力行,與自然同為一體。總之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好一片熱鬧景象。

  這些也都是好事。聽講座,可採名家之長,補自己之短;搞活動,可走遍四方,休養生息;做公益,可遍撒書籍,讓大家都有書可讀;天人合一,可強身健體,又可除去書齋裏的蠹蟲之氣,達到物質和精神雙豐收。最重要的,是門檻低,能夠吸引不少人,可以廣交朋友。

  交友的方式有許多種。去唱K,可以交友,但總得有人拿著話筒,保證從頭到尾唱不停歇;去吃飯,可以交友,哪怕一個朋友都沒交到,飯總能吃得飽;去旅行,也可以交友,再不濟,風景還可以看在眼裏。去讀書,當然更可以交友。不過既是參加讀書會,我就想問一句,朋友交到了,那書讀了嗎?要是讀了,讀了哪些,有什麼感想?

  我希望能有一大幫人來指著我的鼻子,理直氣壯地來反駁我。如果沒有,或者很少,那我只能斷言,不是我們的門檻高,而是你們去讀書會的目的,壓根就不是讀書。你們沒有讀書,只有會。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