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不患妨功,惟患奪志

  • 發佈時間:2016-04-17 05:37:52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擺正考試的位置,從小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志向

  明代大儒王陽明十一二歲的時候在京師上學。有一次在書館裏,他向老師問道:“何謂第一等事?”老師回答:“只有讀書獲取科舉名第。”王陽明當即反駁:“第一等事恐怕不是讀書登第,應該是讀書學做聖賢。”

  此時的王陽明也許並不了解像堯舜禹湯這樣的聖賢究竟是什麼樣子,但並不妨礙他向著這個方向努力。早年為自己設定的崇高志向,成為引領著他毅然掘進的航標。

  一個有著遠大而堅定的志向的人,勢必是一個果敢堅韌的人,在向著這樣的方向前行的過程中,他“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任何的打擊和挫折都消除不了他的這種意志;有了明確的志向,就會努力地去實現,哪怕通往理想的路途再坎坷,也會視作對自己的考驗。

  其實,越是高遠的能夠支撐一個人成就一番偉大事業的志向,越帶著一定的模糊性。王陽明年少的時候就想做聖賢,但具體什麼是聖賢,怎樣才能達到聖賢的境界,他並不清楚。於是,才有相應的追索和探尋。前人談讀書的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樣的志向,都顯得比較抽象,唯其如此,才更能激發生命的潛力。在這一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科舉考試,是作為通向成就更高志向的一條路途而存在的。

  我們的有些老師,在這中間充當著一個不光彩的角色:努力地把學生學習的目標狹隘起來,功利起來,框定起來。你不知道,那麼我就告訴你,是為了考試;你堅持不了,那麼我就告訴你,不能通過考試你將一無所獲。老師的工作都圍繞著成績這一單一的目標。所有的學生,從上學的第一天起,就是為了考試成績而學習,除此而外,其他都不存在。為了考試的學習,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志向的淪落。當志向不明確或者志向過於低俗具體的時候,就影響到一個人的終極追求了。沒有了遠大的志向,目前所做的事,就沒有了一個確實的指歸,這就等於是沒有任何目標的漫遊,精神很容易走向頹靡,意志很容易走向萎縮。同時,外界的喧囂很容易轉移他的注意力,遇到困難很容易讓他畏葸不前,他就像浮萍一樣漂泊無根難以找到一個落腳點。最近一段的學習,是為了最近一次的考試;這一年的學習,是為了這一年最終那次考試;所有的考試都通向最後的那次考試。問題在於,考試的目的又是為了什麼呢?得不到解答的時候,許多問題便産生了。

  北宋理學家程頤在談到考試時,是這樣説的:“故科舉之事,不患妨功,惟患奪志。”考試是無法避免的,在一定程度上,應對考試對於一個人高遠志向的實現並沒有什麼大的妨礙,令人擔心的事情就在於視考試為最終的、唯一的目標而消磨了本來高尚的志向。

  王陽明最終成為一代大儒,不但是思想家,而且是軍事家、教育家,也成為中國歷史上鮮有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的完人。能夠達到這一境界的人,畢竟是少之又少的。但要教育出來一大批有擔當、有責任意識、目光遠大、心胸廣闊的民族精英,卻也要通過教育來實現;能讓國民整體精神高尚、文明康健、盡職盡責、有所追求,卻也是要通過教育來實現的。而對於基礎教育,當前亟需做的,還是要擺正考試的位置,從小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志向。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