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文化展覽:延伸你的世界

  • 發佈時間:2016-04-17 05:37:54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今年文化類展覽的目錄有點長,一定會有你感興趣的那一場;

  ? 一次説走就走的旅行或許任性,説走就走看一場展覽就輕鬆得多了,只需要帶上你的眼睛和心

  前一陣,外地來京出差的老同學不無感慨地對筆者説:“真羨慕你們,周圍有那麼多可以看的展覽。”受他啟發,筆者翻看了近期在北京舉辦的展覽目錄,正有100多個形色各異的展覽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出展。不只是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同樣有上百個展覽,其中既有常見的文物古籍展、當代藝術文化展,還有面對各種小眾群體的特色主題展。

  數量龐大、精彩繽紛的展覽正填充著我們的業餘生活。如果時間有暇,何不利用這些資源,在展廳的大空間裏延伸自己的小世界呢。

  他們我們每個人

  多樣化、高品質、有個性是今年以來文化類展覽受人歡迎的原因

  取名于捷克人博胡米爾·赫拉巴爾同名小説的當代藝術展“過於喧囂的孤獨:中國當代藝術中的潛行者”于本週日落下帷幕。這個在北京出展一個月的展覽以繪畫、裝置、攝影、當代水墨等多形式的藝術作品,展現潛行于中國當代藝術喧囂語境之下的部分藝術家的創作狀態。正如其策展人夏季風所言,當喧囂和狂歡成為“85新潮”以來中國當代藝術的新圖景,重提“孤獨”似乎顯得有些矯情和不合時宜,但博胡米爾·赫拉巴爾卻説:“因為我有幸孤身獨處,雖然我從來不孤獨,我只是獨自一人而已,獨自生活在稠密的思想之中。”展覽通過那些與喧囂和狂歡設法保持距離的藝術家告訴觀眾,中國當代藝術的果實不止于徒具華麗外表,擁有堅實的內核和令人欣慰的重量感的創作,才真正具有説服力和打動人心的能量。

  在上海,同樣以當代藝術為主題的“我們︰一個關於中國當代藝術家的力量”離結束還有一個月的時間。在此展中,56位具有代表性的中國當代藝術家被稱為“我們”這個整體,他們用架上繪畫、雕塑、裝置、行為乃至表演領域,以“情感/體驗”“物質/語言”“現象/事件”“劇場/表演”的形式展現藝術家在當代語境中個性化的思考和精神。顯然,從欣賞方式上看,“我們”已意識到單一的展示不足以滿足觀眾,所以“我們”邀請觀眾融入展覽並參與現場藝術創作,打破觀眾與藝術家之間的距離,從而消解橫亙在公眾和藝術之間顯在或隱性的障礙。

  然而,無論是“潛行者”還是“我們”,都不能定義時今文化生活的風格。因為,無論是首都博物館人氣爆棚的海昏侯特展、婦好特展,還是在廣州藝術博物院舉辦的院藏曆代名家梅花展,湖北美術館舉辦的雷諾藝術收藏展,深圳博物館舉辦的歐洲玻璃藝術史珍品展……種種以古代、現代、國外、專業、個性等各種角度為主題的展覽,都在滿足不同觀眾的文化需要。多樣化、高品質、有個性才是當下文化展覽受人歡迎的原因,少了哪一種都不足以打動挑剔的觀眾。

  同樣,站在策展方對面的觀眾,需要做些什麼呢?誠然,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擁有相當程度的藝術評價水準,但這不會妨礙人們去欣賞美。在如今各大城市都能擁有展覽文化資源豐厚便捷的條件下,只要離開自己的小圈子,到外面的展覽館走一走,改變單調平淡的生活,未必不是一次有趣的經歷。正如有一次,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在旅途中偶遇一對在京工作的博士夫婦攜子探親,當這對夫婦談及在京工作多年不僅沒有看過什麼展覽,甚至老家一處古跡名勝也從未去過時,吳為山就建議説:“為什麼不到美術館去轉轉,遠的地方不好去,近的展覽到處都是啊。”

  聽到看到感受到

  互動不再是餐後甜品,它漸漸成為展覽中不可取代甚至最重要的那一部分

  如果説今天的文化展覽與過去相比最大的不同,應該是觀眾開始與展品之間産生了更多良性的互動。筆者曾就這個趨勢,與幾位從事博物館策展的朋友詢問過類似的問題:“觀眾想要的只是一次異乎尋常的經歷嗎?他們想得到的東西和我們以為的之間有多大區別?”

  顯然,不同人對展覽的感受不同。近一年來文化展覽有一個風向,就是大師特展比較多,其中固然有專業公司運作的因素,但觀眾審美需求提升亦是客觀現實。而布展機構為了更多人關注,就會把與觀眾互動當做是展覽中的重要部分,而不是餐後甜品。正如上海油畫雕塑院美術館副館長傅軍在其文章中分析説,互動的展覽消費是一種情景式消費、體驗式消費,甚至對很多年輕觀眾來説,看重展覽的“互動性”某種程度上已經超過對於展覽的“知識性”。正因如此,滿足觀眾在觀展時的各種心理期待,實現他們在觀展時的互動需求,越來越成為主辦方努力的方向。於是,我們看到特展中有專設主題場景供觀眾們拍照留念的;也有設置互動視頻的,現場完成創作的;導覽方式也越來越趨向便捷,無須租用專用設備,只需要觀眾用手機掃一下每件作品專用的二維碼即可知曉,諸如此類。

  在這樣的展覽思維運作下,甚至有一些創意展覽已經把互動作為展覽的主要方式了。今年,類似的展覽不在少數,而且這些展覽也不再只存在於博物館美術館藝術館中,商場、寫字樓都成為了展覽的新地址。比如近期正在南京出展的“Rain Box淋一場不濕身的雨”,強調觀眾在展廳中的視覺和身臨其境的感受。如果在雨中行走,你可以聽到、看到、感受到雨,卻完全不用擔心會被淋濕,因為房間內隱藏的3D鏡頭,會將你的位置實時傳送到控制系統,讓雨變得可控制,防止被淋濕,從而營造出“身在其中,卻又倣若置身事外”的神奇體驗。

  類似這樣以互動為主題的展覽同樣可以在其他城市尋覓到。北京星空錯覺藝術館正在出展的“趣過·星空藝術展”,就是將科技裝置與藝術想法結合起來,創造了“無限星空”。這些以體驗為主的展覽,已經成為各類文化展覽目錄上被人關注最多的一部分。它可以被稱為展覽,也可以當做是另類體驗方式,但最重要的是他們都給人帶來了新鮮的感受,擴大了傳統意義上文化展覽的邊界。

  當然,互動不光是來自於展廳內,講座同樣是互動的一部分。最近首都博物館就講了一堂《商代王后婦好形象》的課,它是“王后 母親 女將——紀念殷墟婦好墓考古發掘四十週年特展”的一個部分。抱著看過展覽後的餘熱,很多觀眾還會繼續關注類似的話題,比如有人會對“司母辛鼎、司母戊鼎的命名”感興趣,有人會對這個王后為何還是女將軍感興趣。然而,這些疑問常常不是靠博物館中的解説員或導覽器就能解決的,所以現在,不少博物館在舉辦一些重要的展覽時,都會同時邀請學術專家開辦相關話題的講座,給感興趣的觀眾提供更多的知識,當然這些講座通常也是免費的。

  這兩年,出現在人們身邊的展覽越來越多了。從客觀來説,絕大多數人其實在踏入展廳前對所看展覽的內容非常陌生,甚至一無所知,但是走進展廳的過程,往往就能打開生活的另一扇門。正是抱著這樣的期望,展覽吸引的人也越來越多,不信你進去看一看。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