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航運業“供給側改革”刻不容緩

  • 發佈時間:2016-04-13 22:31:02  來源:國際商報  作者:陳弋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今年以來國內外幹散貨海運市場運價延續歷史低位,其中反映國際幹散貨海運市場的波羅的海指數(BDI)最低已擊穿400點,其主流的三大船型日租金在3000~4000美元間徘徊,創該指數設立以來最低水準,與歷史上的最高20萬美元一天不可同日而語;沿海運輸市場同樣如此,上海航交所發佈的沿海散貨運價指數今年也擊穿800點,創下歷史新低,其主流航線秦滬線每噸煤炭運價最低已觸及12元,與歷史上的最高120元形成鮮明對比。全行業處於嚴重虧損狀態。據公開資料顯示,A股上市的所有行業,航運業在虧損位於前列,虧損數額從幾千萬到數十億不等。由於較長時間的低迷累積,一些小型船公司“度日如年”,現金流緊張的“僵屍企業”越來越多,破産案件時有發生。據沿海一家船舶交易所統計,今年一季度破産拍賣的船舶數量已經超過去年全年,他們預計今後可能還會更多。

  供需嚴重失衡運力過剩三分之一

  如今的海運危機主要表現為運力供需的嚴重失衡,其嚴重程度已經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日前,交通運輸部水運局發佈的2015年我國國內沿海貨運船舶運力分析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31日,萬噸以上省際沿海幹散貨船(不含集裝箱船、重大件船等普通貨船,下同)共計運力5467萬載重噸,運力規模較去年同期增加47萬載重噸,增幅為0.87%。運力在增長,而我們的沿海煤炭運量卻出現了負增長,全年沿海煤炭運量為6.1123億噸,同比減少6.2%。到底運力供需失衡有多嚴重?當今萬噸以上的沿海運力有5467萬載重噸,據粗略計算,刨去鐵礦石、糧食等約900萬載重噸運力,剩下約4600萬載重噸可用來拉煤炭。按照每月拉1.5航次計算,可支配運力就達6900萬載重噸,而煤炭需求量月均僅為5100萬噸,多出了1800萬載重噸運力,相當於目前運力規模的三分之一,這還是較保守的測算。如此巨大的多餘運力沉澱在市場上,價格戰就不可避免,惡性競爭越演越烈,現已一地雞毛,但危機仍在延續,何時結束尚難以判斷。

  運力供給野蠻生長沿海船隊三年翻番

  交通運輸部數據顯示,2008年底,我國萬噸以上船舶運力為2137萬載重噸,2011年已猛增到4287萬載重噸,實現了船隊規模翻番,短短3年時間走完了先前需要30多年才建立起來的船隊規模,2013年更是達到頂峰5517萬載重噸。航運業作為當時最火爆的鋼鐵、煤炭上下游行業,受到各路資金的熱捧。當時銀行求航企貸款“多多益善”,並一路“綠燈”放行;另外,主管部門對新增運力採取開放態度,沒有進行正確引導及合理調控,但主要還是航企本身對“後危機”時代經濟發展過於樂觀。多種利好因素疊加導致投資衝動,造船訂單成倍增長,為今天的危機埋下了禍根。其中一礦業巨頭一次性新船訂單就達到250萬載重噸,震驚整個航運界。而正當新增運力大量出爐之時,自2012年起,國民經濟增速進入下降通道,煤炭需求開始降溫,風險集中爆發,主流航線秦滬線煤炭運價每噸首次跌破20元,全行業開始進入衰退通道。

  形勢倒逼“去産能”刻不容緩

  面對經濟下滑,首先想到的是刺激需求,但是代表“需求側”的“三駕馬車”外貿、投資、消費增速仍未能有效放大,經濟向下壓力增大。反映到具體的沿海運輸市場上,主要的運輸貨種煤炭,近幾年一直在6億噸上下徘徊,沿海運價已連續兩年改寫歷史最低水準,整個行業虧損面在日益擴大。我國經濟經過多年高速增長,産能不斷擴張,而當下需求卻無法與産能同步擴張,反而出現了週期性、結構性收縮。去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由“穩增長”的“需求側改革”轉向“供給側改革”,並且把“供給側結構改革”中的“去産能”放在2016年經濟工作中的首位,可見化解過剩産能的重要性。近期,國務院先後印發關於煤炭、鋼鐵等行業化解過剩産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目標是從2016年開始,用5年時間再壓減粗鋼産能1億~1.5億噸;用3~5年的時間,再退出煤炭産能5億噸左右、減量重組5億噸左右,繼鋼鐵、煤炭之後,水泥、造船、電解鋁、玻璃等行業的去産能路線圖也逐漸明晰。上述物資的去産能化,特別是鋼鐵、煤炭的大幅減産對承接運輸的沿海市場影響巨大,倒逼航運業下狠心去産能,是無可回避的選擇。

  之前,為了緩解困境,航企也施出了不少招數進行自救,如延緩銀行還貸週期、壓縮運營成本、向社會融資解決流動性問題、船舶資産證券化以及整合重組,但由於運力過剩的根本性問題沒有解決,收效有限。同時,政府也出臺過政策;對2013年~2017年提前報廢的老舊船進行一定的財政補貼,同時在此基礎上,對新造船也進行同樣補貼。“一手淘汰落後運力、一手又扶持新增運力”的政策受到行內的詬病;“這哪是在救航運,分明是在救船廠”,再加上補貼的力度不大,使原先化解過剩運力的努力成為泡影。數據顯示,沿海船隊規模在2013年達到頂峰後,至今兩年多時間裏運力下降還不到1%,2015年甚至還出現反彈,政策效應沒有顯現。而這次受大的經濟環境所逼,應該是動真格的,如不進行“刮骨療毒、壯士斷腕”式的去産能,將影響今後航運業的健康發展。

  針對運力嚴重過剩這一基本現實,航運業的“供給側改革”的核心當然應該是去産能、去扛桿。在市場的主導下,通過充分競爭,優勝劣汰,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最後達到船舶運力與貨物保持在一個相對均衡的水準,有利於航運事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儘管“去産能化”整個過程通過市場主導來實現,但政府也應給予了高度重視及扶持。針對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産能,國務院已出臺相關文件;國家為此將拿出1000億元資金解決員工安置和債務處理問題。海運業與鋼鐵、煤炭業同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産業,其在“去産能”的過程中,也理應參照相關的優惠政策,資助一些處於困境中的中小企業,特別是一些小微航企平穩有序退出。

供給側改革 詳細

漲幅榜 更多

排名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
1 三友化工 8.78 1.97%
2 陜西煤業 7.84 1.69%
3 雲鋁股份 7.79 1.56%
4 保利地産 13.64 1.26%
5 方大特鋼 16.62 1.03%

跌幅榜 更多

排名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
1 *ST鄭煤 5.39 -3.40%
2 三鋼閩光 18.58 -2.67%
3 德美化工 6.87 -2.14%
4 首鋼股份 4.86 -1.62%
5 恒源煤電 8.41 -1.52%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