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群眾安危放在第一位
- 發佈時間:2016-04-12 06:02:30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去年6月28日上午10時,陜西省漢中市南鄭縣碑壩鎮西江村文書兼青龍組組長胡萬春,在帶領村民疏通涵洞時,不幸被洪水卷走犧牲,年僅42歲。
大巴山腹地的碑壩鎮是南鄭縣最偏遠的一個鎮,與四川省通江、南江接壤。從碑壩鎮出發,在砂石鋪成的蜿蜒山路上驅車兩三個小時才能到達西江村。胡萬春是村裏的文書,從事文件收發、運轉、催辦、擬辦、繕印、立卷、歸檔等工作。
冒雨救災 涵洞遇險
胡萬春家是3間土房,屋內地面連水泥都沒鋪抹,外側土墻上還留有去年暴雨留下的水痕,墻角還能看見一塊用釘子釘住的塑膠布。鄰居們説,這是胡萬春去年6月28日早上貼上的。當天,暴雨衝塌了胡萬春房子的後墻,他急忙拿起鋤頭挖排水溝,並在墻上貼塑膠佈防雨,還沒貼完就接到村民張富榮的求援電話。
這裡幾乎每年夏季都會經歷汛情,胡萬春深知時間就是生命,險情會在眨眼間出現。每年下大雨,胡萬春最擔心青龍堰,因為堰坎下住著張富榮與其他幾戶村民。一旦堰渠裏的水爆滿,他們的房屋及人身安全就面臨巨大威脅。
“他説張富榮家裏進水了,要去看看。”胡萬春的妻子田良豐含淚回憶著當天的情景:那天她有事外出,見一大早就下大雨,不放心地給丈夫打了很多電話,但都沒有打通。後來,胡萬春給她回電説要去村民家,她叮囑説雨大就不要去了,可拗不過丈夫,她只好叮囑著要注意安全,多叫上兩個人一起去。胡萬春匆忙説了句“我曉得”,就挂斷了電話。沒想到,這竟是胡萬春對妻子説的最後一句話。
因為妻子的囑咐,胡萬春叫上了鄰居朱以鵬、李長紅。他們經過蔡家河坎時,發現拱橋涵洞被一棵樹堵住了,洪水溢過橋面,嚴重威脅到村裏的煙葉烤房、通村公路和農作物安全。
“我們一起到了涵洞,當時水已經在路上衝出了一條50釐米深的深溝,眼看橋和路都要保不住了。”4月7日,村民李長紅指著橋下的涵洞説,當時涵洞上面洪水匯成一片,胡萬春發現一棵碗口粗的樹榦橫在涵洞口,導致洪水順著村道流下去。
“胡萬春當時跟我們説洪水太大,一定要把橋洞疏通,不然大家辛辛苦苦修的路就完了。”朱以鵬説,他們3人使出全身力氣想把樹拽出,可樹榦卡得太緊,紋絲不動。胡萬春讓朱以鵬、李長紅先搬來石頭做成擋墻,把路上的水引進河道。山洪越來越大,通村路眼看就要被沖毀,情急之下,胡萬春下到涵洞口,用肩膀使勁抬動樹榦,樹榦終於鬆動,隨洪水呼嘯而下,可強大的吸力將來不及躲避的胡萬春捲入水中,衝下橋洞外落差70多米的山谷。朱以鵬、李長紅見狀,立即沿蔡家河直追到西江河,卻始終不見胡萬春的蹤影。
接到胡萬春失蹤的報告,碑壩鎮黨委、政府組織兩組人員、鎮村幹部和百餘名群眾分別沿河搜救,還與下游河段四川省通江縣方向沿河的單位、親朋好友聯繫幫助搜救。經過兩個多月的搜尋,卻只找回胡萬春出事時穿著的藍色短褲、拖鞋和破損的安全帽。
“胡文書是為了來我家排險才被洪水卷走的,我心裏又難過又愧疚。這些年,胡文書為我們操盡了心,還沒有報答他啊!”張富榮老人的話語裏充滿自責。
“胡萬春常説能為鄉親們跑跑路,解決一些困難,讓大家滿意就知足了。”村支書王鳳武哽咽地説,就在去查看災情的路上,胡萬春還清理了村裏另一處小涵洞。
胡萬春在危急關頭,為保護群眾生命財産和基礎設施安全,衝鋒在前,不怕犧牲,展示了新時期共産黨員的光輝形象。陜西省委作出決定,號召廣大黨員幹部要像胡萬春那樣始終把為民服務放在心上,把群眾安危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做人民群眾的知心人、貼心人、暖心人。
為民服務 帶富山村
1973年出生的胡萬春少年喪父,家境貧寒,1995年高中畢業回鄉,轉年加入了中國共産黨。就在這一年,經組織推薦,他來到縣委黨校黨政管理專業學習,取得了中專文憑。隨後兩次當選村“兩委”委員,擔任村文書兼青龍組組長。
在村裏,胡萬春總是穿一身耐臟的迷彩服,背著一個大大的黑色單肩背包,為村民東奔西跑。只有到鎮上開會時,他才會換上一件深色衣服。
“胡文書,能不能到我家來一趟,我有個事想麻煩你。”家住半山坡80歲的汪忠禮老人要辦高齡補貼,可行動不便,就給胡萬春打了個電話。一個多小時後,胡萬春上氣不接下氣地出現在他家。錄取了汪老漢的個人資訊後,胡萬春到鎮上填好各類表冊、辦好開戶存摺,又步行一個多小時山路將資料送到老人手上。低保填報、合作醫療、養老金辦理、糾紛調解,他把村裏的工作做得井井有條,表冊填寫從無錯漏;修房造屋、紅白喜事、技術指導,他隨叫隨到,從不收取任何報酬。曾有幾年,胡萬春因家庭負擔重沒有擔任文書職務,但只要村民們有寫申請或證明的需要,他總是隨叫隨到。
除了為群眾辦事,他還為村民種植烤煙提供技術幫助,帶領群眾走上脫貧致富路。
在西江村的山坡上,有一座兩層的水泥磚樓格外醒目。這座建築面積300多平方米、投資30多萬元蓋的新樓的主人是朱以鵬。
“能過上這樣的好日子,全得感謝萬春,沒有他,不知道我的苦日子啥時候到頭!”這個皮膚黝黑的中年漢子告訴《經濟日報》記者,當年他一家幾口擠在狹窄的土坯房裏,經常一連幾天都吃不到油。
青龍組是西江村最偏遠的一個高山小組,吃喝全靠貧瘠的山地,經濟基礎十分薄弱。1999年,碑壩鎮引進烤煙生産項目,這讓貧困的胡萬春眼前一亮,看到了致富希望。他在村裏帶頭種起4畝烤煙,沒想到一季下來就有3000多元的收入。
後來,胡萬春通過不斷摸索、實踐,在烤煙種植、烘烤方面積累了大量經驗,種植面積也逐步擴大,收入逐年增加,成為遠近聞名的“烤煙專家”。
自己富了,胡萬春並沒有想著多改善自家生活,而是不忘村裏人。朱以鵬説:“胡萬春當時跟我説烤煙是個好項目,要帶我一起種烤煙,這樣比打工賺錢多又能照顧家裏。”第二年開春,朱以鵬早早騰出4畝地,在胡萬春的幫助下一株一株種下了全家的希望,當年就收入4000多元。
“第一次種煙苗,心裏沒底就打電話請胡萬春幫忙,沒想到他寧可不管自家的苗子也趕了過來。”村民楊濤感受更深。他種植了20畝烤煙,但在烘烤過程中缺乏技術,價值1萬多元的第一爐烤煙全部報廢。眼看地裏的煙葉又到了採摘烘烤時節,錯過季節,投資的3萬多元就會打水漂,楊濤茶飯不思,急得團團轉。這時他想起了胡萬春:“都在忙著烤煙,哪家耽誤得起呀?不知道他肯不肯幫這個忙。”楊濤忐忑地撥通了胡萬春的電話,沒想到,胡萬春不到20分鐘就趕來了。接下來的兩天兩夜裏,胡萬春手把手地向楊濤傳授烘烤技術。當楊濤賣掉烤煙,掙了6萬多元時,首先想到要感謝胡萬春。
“你趕緊把錢拿回去,我幫你不是為了錢,是作為鄉親應該做的,更是一名黨員應該做的。你要感謝我,以後就多幫幫村裏其他人。”胡萬春婉言拒絕了楊濤的好意。
如今,胡萬春幫扶的7戶村民每年種植烤煙160多畝,産值80余萬元,戶均收入10多萬元,西江村也成為遠近聞名的烤煙村,每人平均年收入萬餘元。
村民們靠種煙葉富了起來,可幫助他們致富的“親朋”胡萬春卻永遠地走了,留給他們無盡的哀思。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