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四川訪四城 護水結同心

  • 發佈時間:2016-04-12 06:02:23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萬里長江在四川留下了最長的足跡。四川既是長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也是長江經濟帶的戰略腹地和重要增長極。面對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大題目,四川將交上怎樣的答卷?

  《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出臺前夕,《經濟日報》採訪組來到四川,在成都、雅安、宜賓和瀘州等地進行調研。記者看到,四川全省上下正大力推進生態保護和修復,以最嚴厲的措施防治污染,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轉型發展,堅決守護長江上游的碧水青山——

  成都的探索

  建設現代水生態文明

  成都市將依託現有水系,建設多個“有生命的生態系統”,讓市民享受山地、森林多景融合的“綠色福利”

  成都市所處的成都平原,是四川平原的“盆底兒”。初次去成都的旅遊者,一般都會去城西參觀坐落在岷江上的都江堰。作為世界上年代最久、唯一留存的大型水利工程,2000多年來,都江堰一直髮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造就了“天府之國”的富庶。

  都江堰所標示的古代水生態文明的高度,為今天成都正在探索的水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諸多啟示。位於成都市市區南部天府新城的錦城湖由4個湖區構成,湖面面積上千畝。微風吹過水面,波光粼粼,荷葉輕擺。正是週六的上午,在湖區周圍有放風箏的孩子,有散步的老人,還有不少跑步的年輕人。市民周維放慢了腳步,邊揮手邊對記者説:“沿著湖跑步,真是享受!跑完都不捨得走。”

  成都高新區城市管理和環境保護局局長王普德介紹,錦城湖上游的肖家河、楠桿堰及清水河,都進行了水環境綜合治理。他們還嘗試利用高效過濾和強化除磷等新技術凈化水質,引入適合湖區生長的生物,同時適當增加水的流動性,讓錦城湖成為具備自我凈化功能的一湖清水。

  錦城湖是成都市正在打造的“六湖八濕地”環城生態區的開篇之作。據介紹,未來成都市將依託江安河、清水河、府河等現有水系,建設多個這樣的“有生命的生態系統”。

  2013年,成都市被水利部列為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成都以此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在防治水污染方面成效顯著。成都市2014年建成的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達到100萬噸,是國內一次性建成的規模最大的污水處理廠。據成都市環保局副巡視員陶宏志介紹,目前中心城區污水處理率已達96.4%,郊區縣城污水處理率達到87%,鄉鎮污水處理率達到69%。

  “總體而言,我們的生態文明建設仍滯後於經濟社會發展,發展與環境間的矛盾仍然突出。”成都市發改委總經濟師曾明友坦言。

  深化生態環境保護體制改革,是破解難題的重要突破口。成都建立健全了全市一體的基層環保工作機制,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率先做到統一標準、全域推進、全面覆蓋;成都正在實行的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也頗具特色。

  “市裏設立了飲用水源保護專項資金,實行跨界斷面水質超標資金扣繳制度,就是誰污染、誰受罰。但我們還從來沒有扣過一分錢。”成都蒲江縣環保局工作人員頗為自豪地説。蒲江縣境內的蒲江河、臨溪河沿山腳河谷流向岷江,多年的精心呵護,使地表水達到國家Ⅱ類地表水標準。

  雅安的詮釋

  生態資源是最大優勢

  既要保護環境,又要發展經濟。作為“長江上游的上游”,如何在兩者間尋求平衡?是雅安長期思考的難題

  一場春雨後,空氣格外清新。在四川雅安市雨城區南郊鄉余家村,外墻堆砌著山石的藏羌民居引得遊人紛紛拍照;小路旁、山坡上,金黃的油菜花正成片綻放。村口的展示欄裏,張貼著具體到家禽養殖、屋內屋外清潔等各方面的《余家村環境衛生制度》。

  “余家村旅遊是成都市對口援建的項目,去年3月完工後就成了熱門旅遊點。”雅安市旅遊局機關黨委書記王亞軍告訴記者,像這樣的旅遊新村在雅安還有不少。

  在雅安境內,青衣江穿城而過,大渡河迴旋東轉,最終匯入長江的支流岷江。作為“長江上游的上游”,雅安保護生態環境的任務十分艱巨;同時,雅安市發展經濟的願望也很迫切:經濟發展欠賬較多,在四川省地級市中的排名一直徘徊在中下游;2013年“4·20”蘆山地震後,本就薄弱的産業基礎遭受重創,必須加快推進災後重建。

  雅安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説,生態資源是雅安最突出的特色和優勢,該市明確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思路,將保護生態環境作為實現經濟發展的最大資本。

  雅安境內的蒙頂山是世界上有文字記載以來人工植茶最早的地方,是川藏茶馬古道的起點。立體生態茶園在雅安已有12.5萬畝。記者看到,四川蒙頂山茶葉資源開發有限公司與雅安市牛碾坪旅遊開發有限公司的牌匾挂在一起。“茶旅融合給蒙頂山帶來全新發展機遇。”茶葉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在前不久舉行的第十二屆蒙頂山茶文化旅遊節上,雅安市展示了“百公里百萬畝茶産業生態文化旅遊經濟走廊”建設成果。

  生態重建是雅安災後重建的重要特點。由於蘆山、天全、寶興等災區縣是生態功能修復區,不適宜分散建園區,經國家批准,依託雅安經開區設立了雅安蘆天寶飛地産業園,實行共建共用發展模式。“要堅持優勢産業向飛地園區聚集、利益分成向‘飛出地’傾斜。”雅安市經信委副主任周劍波説。

  作為災後産業重建的主戰場,蘆天寶飛地産業園區的主導産業是機械裝備製造和新材料新能源等,目前已承接和引進23個綠色低碳産業項目,全部達産後可實現營業收入420億元以上。“這些項目都具有資源消耗小、污染排放少等特點。”周劍波説。

  按照雅安市“退城入園”的要求,中國長安四川建安工業有限責任公司的生産線從主城區搬到了飛地園區。公司副總經理朱洪平介紹,企業的環保水準隨著搬遷上了一個新臺階,“我們建成‘物化+生化’處理系統、雨水利用系統,對廢水、廢氣進行治理。新廠區比老廠區每年減少廢水排放5.8萬噸,減少化學需氧量排放5.51噸。”

  宜賓的解答

  鐵腕治污換來好環境

  作為長江上游重要的節點城市,宜賓市在保護水環境的過程中做了很多努力,堅持綠色發展的步伐堅實而穩健

  站在四川宜賓市的合江門廣場遠眺,雄渾的金沙江奔涌而來,溫婉的岷江緩步迎候,兩條河流在這裡匯聚成長江,一路高歌向東。宜賓因此有“萬里長江第一城”之稱。

  宜賓曾常年戴著“酸雨城市”的帽子,這是因為煤炭産業是該市重要的支柱産業。目前,宜賓探明煤炭儲量和保有資源儲量均居全省首位,每年供應四川省主網電廠電煤佔全省電煤供應量近四分之一。宜賓所産煤炭含硫量較高,燃燒後産生較多的二氧化硫,還容易形成酸雨,對土壤和植被破壞較大。

  這種狀況在近幾年得到根本性扭轉。宜賓市已成功退出了全國二氧化硫和酸雨污染控制區。最近幾年,宜賓市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拉煤的大卡車少了,江水清澈了,空氣也更加清新。到三江口過冬的西伯利亞紅嘴鷗越來越多,在老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還首次發現了野生大熊貓……

  生態環境的好轉,靠的是對污染防、治並舉的決心和鐵腕措施。

  去年底召開的市黨代會通過的《宜賓市委關於加快建設綠色宜賓的決定》提出,建設綠色宜賓,是創新發展、轉型發展、綠色發展的必然要求。

  近些年,宜賓一方面在淘汰落後産能上做“減法”,加快推進産業轉型;一方面在加大環保投入上做“加法”,狠抓治污減排,走出了一條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的道路。據介紹,“十二五”期間,宜賓先後關閉停産、搬遷升級中心城區紙業公司、皮革製造廠等15家企業;淘汰了72家火電、建材、造紙等對環境污染較大的企業,2013年二氧化硫減排貢獻率位居四川省第一。通過推進迴圈經濟示範試點,帶動全社會迴圈化低碳發展,目前已有3家國家級迴圈經濟示範企業。

  和産業轉型一樣,宜賓的污水治理之路也走得並不輕鬆。由於“三江六岸”的特殊地形,宜賓城市污水收集的難度比其他城市大得多。宜賓北控水務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大柱指著一張污水收集示意圖告訴記者,宜賓主城區被“三江”劃分成了老城區、江北、南岸三塊,而北控公司承擔主城區生産、生活的污水處理廠位於南岸。為實現城市污水的跨江收集,宜賓市專門投入鉅資,修建了過江泵道。

  “在宜賓投資,感到治理污染的決心很大。只要是環保需要,幾乎毫無阻力。”張大柱説,在當地政府部門的支援下,公司近期還準備在宜賓投資建設一個地下污水處理廠。

  瀘州的承諾

  把合格水交給下一站

  瀘州市是長江在四川省內流經的最後一個城市。為將合格的清水交給下一站,一場水環境“保衛戰”正在打響

  瀘州港是川滇黔地區唯一的全國內河主要港口、全國內河第一個具備集裝箱鐵水聯運服務的港口。2015年,瀘州港集裝箱吞吐量42萬標箱、增長31.3%,佔四川總量的70%以上。據瀘州市交通運輸局副局長曾志剛介紹,在港口周邊的開發上,瀘州市特別“小心翼翼”,如在沿岸道路修建過程中因地制宜,採取分段設計;減少大挖大填,在橋梁和隧道的建設過程中,盡可能優化工程措施,把對長江岸線及生態的影響降到最小。

  瀘州萬聯化工廠地處川渝交界,位置特殊而敏感,企業申請破産後留下了種類繁多的危險廢物,若不能及時轉移處置,極易因管理不善釀成重特大突發環境事件。瀘州市環保局了解情況後,落實了當地政府現場監管責任,完成了危險廢物種類核實和協商轉移處置。截至今年3月,已將企業遺留的六類231.44噸危險廢物轉移給有資質的單位處置完畢。

  白酒業是瀘州的傳統支柱産業之一。記者聽説,近年來瀘州圍繞白酒生産加工,建起了連接上下游關聯産業融合發展的千億級白酒特色産業園區,不由有些擔心:園區位於三峽庫區上游,毗鄰長江珍稀魚類保護區域段,是否會造成對長江的污染呢?

  園區工作人員笑著請記者放心。他介紹,目前所有入園企業都完成了內部廢水處理設施的修建,確保所有企業廢水自行處理達標後才能排入園區公共管網;按照雨污分流模式設計的污水管網已經覆蓋了整個園區,保證所有生産、生活廢水都能得到有效收集處理;經過二期擴建後,園區的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達到每天6000立方米,應急儲存能力由原來的1000立方米提升到4000立方米,處理工藝、智慧化水準、排放標準都有了較大提升。按照《發酵酒精和白酒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優於一般城鎮污水處理廠的排放標準,降低了對長江水質的影響。

  據瀘州市環保局副局長何剛介紹,瀘州市紮實推進《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2011-2015年)》的實施,列入規劃的重點項目已基本建成。

  為了與周邊城市形成有效溝通,瀘州市還參與建立了區域間環境管理聯動機制,先後與貴州遵義市、雲南昭通市、重慶永川區等簽訂環境保護聯動協議,有效預防、處置跨省界突發環境事件和環境污染引發的社會糾紛,保障長江流域水環境安全。

  “近年來,瀘州市水環境品質明顯提高。”何剛介紹説,境內主要河流中,長江出境斷面水質達Ⅲ類標準。“請放心,我們一定將合格的江水交給下一站。”何剛説。

  採訪組成員:本報記者 丁 士 齊 平 鐘華林 馬志剛 陸 敏 執筆:齊 平 陸 敏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