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合肥包河:讓新市民愛上新家園

  • 發佈時間:2016-04-02 06:32:15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① 包河區為被徵地農民培訓插花技藝,幫助大家通過一技之長就業創業。

  ② 包河區的社區文化活動豐富了群眾精神生活。

  ③ 在新房門前,濱湖新區回遷居民跳起歡快的舞蹈。

  (資料圖片)

  2015年年初,國家發改委印發了《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方案》,將江蘇、安徽兩省和寧波等62個城市(鎮)列為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這些試點地區大膽探索、試點先行,取得不少成果,形成不少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比如,安徽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以提升品質為關鍵,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促進了城鄉統籌發展和産城融合發展。為加快試點建設步伐,今年安徽省還將大力實施“一融雙新”工程,以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為核心,著力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著力促進城鄉統籌發展,著力提升城鎮綜合承載能力,著力增強要素保障能力,力爭新型城鎮化試點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

  擁有40多萬常住人口的濱湖新區是合肥市一個新興的“移民”新城,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回遷農民和新生代農民工。《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發現,包河區通過在戶籍、醫療、住房、文化等方面大膽探索,讓來自省內外的“新合肥人”在這裡興業安家。日新月異的城市生活,讓他們深深愛上了這個“新家”。

  幸福寫在臉上

  “在家時間一久,感覺自己都快跟社會脫節了。現在每天和孩子們在一起,感覺真好。”談起現在的工作,包河區義城街道居民陳梅滿臉幸福。雖然學幼教專業,但是結婚後陳梅就做起了全職媽媽,一方面由於在村裏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另一方面需要照顧孩子,交通不暢通也給陳梅外出工作帶來了困難。去年,陳梅所在的村子整體搬遷,搬到濱湖新區後,她在一家幼兒園上班,孩子也入讀家門口的小學。

  陳梅是包河區近11.7萬失地農民幸福嬗變的一個縮影。“濱湖新區建設發展至今,我們堅持群眾利益優先、基礎設施優先、社會事業優先、聚集人氣優先……將民生問題放在重要位置,居民安居樂業,幸福寫在臉上。”包河區委書記、合肥市濱湖新區建設管委會主任寧波告訴記者,隨著濱湖新區建設的持續深入推進,許多過去住在農村的農民,如今已經陸續住進了現代化的小區。

  在安徽省目前最大的現代化高層回遷小區濱湖瑞園,幾乎每天早上都有一支身著白色練功服的隊伍,伴著悠揚的音樂緩緩跳起太極扇舞。舞蹈隊隊長孔正年告訴記者:“過去面朝黃土背朝天,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每天跳跳舞,既鍛鍊了身體,更增強了對家園、對生活的熱愛。”

  為了進一步豐富百姓生活,包河區長期送戲、送醫、送法律、送電影、送科普進社區,組建晨練隊、舞蹈隊等群眾文藝團體。在濱湖新區,社區人性化開展快樂學堂、社區沙龍等活動,在潤物細無聲中提升居民的文明素養。

  走進合肥師範附小,紅色的教學樓溫馨美觀,教室裏不時傳出瑯瑯讀書聲。2007年,合肥一中、合肥46中、師範附小三所名校整建制搬到濱湖新區。與此同時,包河區通過教育集團化、學區聯盟等方式,提升新區整體辦學水準,讓更多孩子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

  只有實現再就業,失地農民才能有穩定的收入。包河區通過開展就業培訓,開設流動“大篷車”、專場招聘會等,幫助失地農民再就業,讓他們真正衣食無憂。包河區已經連續舉辦12年的失地農民專場招聘會,先後為3萬餘名失地農民解決了就業問題。

  “剛回遷的那些日子,有的居民閒得無聊,整天靠打麻將消磨時間。現在,大部分居民都找到了新的節奏,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做小生意,日子過得是越來越充實了。”義城街道黨工委書記朱海舟説。

  服務“零距離” 解決“微難題”

  2014年,來自河南新鄉的張雷夫婦終於搬進了位於濱湖新區的新家,得益於該區的各項扶持政策,過上了和城裏人一樣的日子。“我在家門口的一家診所工作,愛人在附近的一家車企工作,孩子在附近的小學就讀,生活雖然平淡卻非常幸福。”張雷説。

  張雷所在的方興社區是合肥市最年輕的一個街道級大社區,新建的商業小區居民主要是外來移民,“門對門,卻不認人”,鄰里關係疏遠是這個社區的一大問題。從去年起,社區開始實施一個長期性的公共服務項目——“濱湖e家人”,通過為居民提供各類“微服務”,解決“微難題”,營造熟人社區。“幸福鄰聲”就是目前受到居民歡迎的其中一項。

  “幸福鄰聲”鄰里關愛團,通過活動聯絡、親情問候、敲門拜訪、網路聊天、指尖微公益等方式,幫助社區居民重拾鄰里親情。

  “幸福鄰聲”解決了居民缺乏社區認同的問題,而“濱湖幫客”則讓更多新市民參與到社區建設中來。2013年10月,以“你幫我幫,快樂共用”為服務理念的志願組織“濱湖幫客”在濱湖世紀社區正式成立。目前,濱湖世紀社區每年籌集的100萬元公益基金先後資助了57個志願服務組織、78個公益項目,涵蓋大型活動、鄰里守望、敬老、愛幼、扶弱、助殘、文體、環保、醫療、養生等各個方面,社區受益人群達10萬多人(次)。

  除了一流的醫療、教育環境,包河區還實施多項民生工程,使新居民在就業、就醫、子女就學和生活等方面的問題迎刃而解。現在工作之餘的張雷,每週三晚上和週末下午都會帶著孩子去小區裏的“悅讀坊”看書,參加一些親子遊戲、手工製作等活動。

  “文化的力量最能促進市民間的融合,我們就是要讓每一位新市民都能同享公共文化服務,提升他們的歸屬感和幸福感,真正讓他們愛上這個‘第二故鄉’。”包河區委副書記、區長葛銳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