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深海有“專機”
- 發佈時間:2016-04-02 06:32:01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3月24日,在中關村創業大街昊海樓內,一個“萌物”成為眾人目光的焦點:它身長約半米,周身“皮膚”白皙,有一雙深邃的“大眼”,四隻健壯的“小腳”。看起來萌萌的它卻能量非凡,能在三四分鐘內到達海底100米,並能以每秒2米的速度在深海“飛翔”,還能調皮地翻跟頭。人們可以通過手機或者平板電腦控制它的方向、速度和視角,享受屬於自己的深海之旅。它便是我國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産權的首款智慧水下無人機——“白鯊”。這臺深海“專機”將在我國機器人技術和産業領域打開怎樣的新局面?
將需求語言轉化為研發語言
做水下無人機的念頭,讓國防科技大學畢業的魏建倉“心癢”了很多年。“海洋觸手可及卻又非常神秘。人們對海洋的探索,既來自國防、工程、測繪、搜尋等‘硬需求’,也來自一覽海底的好奇心甚至渴望,絕對是剛需。”魏建倉告訴《經濟日報》記者,國外水下無人機研發起步于上世紀60年代,主要用於國防和石油勘探,哈爾濱工程大學等單位約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探索,主要用於國家科研項目。
“由於在特殊範圍內使用,早期的水下無人機都是不計成本,十分‘高大上’,限制了民用拓展。像水下滑翔機等設備一直處於國外嚴密的技術封鎖中,甚至一個部件都不賣給我國。我們的目標就是自主研發更智慧、更接地氣的水下機器人,滿足更多人多樣化的需求。”2013年,按捺不住創業衝動的魏建倉創辦了天津深之藍海洋設備科技有限公司,與一撥志同道合的博士兄弟們開始攻關智慧水下無人機。
魏建倉説:“做水下無人機的難點主要在於設備水下定位、精確控制等。另外,設備出了故障可能就在水下消失了,做試驗的成本很高,經驗積累的難度大、速度慢,對於創業公司來説尤為艱難。”
“將需求語言轉化為研發語言。”這是魏建倉團隊堅守的創新邏輯。“我們所有的技術突破都是面向應用,所有的設計都來自市場需求。”這種內驅力讓他們做出了打破國外技術封鎖的水下滑翔機、纜控水下機器人。在此基礎上,他們接連攻克全固態推進系統、九軸全姿態平衡運動系統、電機在低轉速下的閉環控制、多用途挂載系統等難題,申請了10余項國內外發明專利,創造出了“白鯊”系列水下無人機。
面向民用消費市場,必須攻克批量化生産這個難題。“我們的全固態推進系統不像傳統推進系統存在空腔,是一種整合性很高的模組,能使生産工藝簡單化,適用於批量製造,提高了産品的可靠性、一致性,實測5000米水深環境仍可靠運作。”魏建倉介紹。這種智慧水下無人機採用絲旋翼式垂直推進器,結合水準推進器可以實現全自由度的運動,自適應控制方式使其在複雜水況下也能完成檢測工作。它還能搭載機械手、聲納、水質感測器、超聲測厚儀、鐳射成像儀、水下定位等,以適應水下不同任務需求。
快速生長的多元應用空間
紀源資本合夥人于立峰今年1月在參觀美國國際消費類電子産品展覽會(CES)時,特別留意了水下智慧設備,並沒有看到民用領域“漂亮、優質”的産品。“過去,我們對水下裝備的印象都是大、粗笨,但我國這款自主研發的水下無人機,卻讓我們看到了原來水下設備也能如此智慧、漂亮,可以帶回家。”
“高科技的創新會産生大量實際的應用。”這是這位資深投資人的一個深切感悟。“過去,我們一直認為水下裝備是針對企業端的。隨著科技的發展,會創造出服務於個人的新的市場需求,無人機就是一個典型例子。我們堅信水下無人機也一定會打開一個巨大的市場。鋻於此,我們毫不猶豫地成為投資者。”于立峰説。
大門開啟的聲音越來越強烈。深之藍的先期産品“江豚”——一款能夠靈活搭載配置的纜控水下機器人,可用於水産養殖、水下打撈、堤壩維護、港灣監視和艦艇維護等,目前已經應用於浙江、福建等地的大型養殖場。更加智慧化的“白鯊”系列水下無人機,擁有“企業級”專業應用平臺與“個人級”娛樂應用平臺,能夠廣泛應用於水下娛樂探索、水下拍攝、管道檢查、危險區域調查、水下取證等領域。
只見“白鯊”在水中和一隻大海龜“嬉戲”著。它時而繞著海龜轉圈,時而安靜不動,海龜還對這個新朋友送上一“吻”。這一幕已經真實地發生在天津某水族館內。表面上是“白鯊”和海龜玩,實際上是手握控制終端的體驗者在跟海龜互動。“人們可以通過電腦螢幕或者VR眼鏡,由‘白鯊’帶著在海底自由穿梭,追逐感興趣的海底生物。在水族館內,依靠數據庫、圖像識別等技術,可實現通過‘白鯊’看到哪條魚,在螢幕上就顯示出這條魚是什麼魚,介紹相關知識。”魏建倉説。
對於打開應用市場,魏建倉有著清晰規劃:“我們最終會實現從産品到綜合服務的轉型,打造水下機器人生態,建立服務團隊,提供數據、總體方案等。”
水下機器人創新將迎大舞臺
“對海底探測開發離不開兩樣東西,一樣是聲學設備,一樣是聲學設備的載體。”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李海森説,聲波是目前水中資訊傳輸的主要載體,遠距離探測多以聲學探測儀器(各種聲納)為核心。以往,聲學探測儀器多采用船載式安裝方式,雖然可以獲得船上的便利條件,但是很多情況下,為了更好獲取目標資訊,則需要盡可能地接近水下目標。
“有了深之藍研發的這種國産水下機器人産品,我們就可以用它搭載國産聲學設備,讓觀測、搜救等工作更有自主性。它是一種值得大力推廣和批量生産的海洋探測高新技術産品。”李海森説。
“魏建倉團隊不是在研究一個樣品,而是做出了一個産品。在特種機器人領域,少了水下和水上的無人機就無法走向深藍。”中關村融智特種機器人聯盟秘書長陳曉東説。在他看來,相比陸地上産品,水下機器人的研發難度更大,存在材料、通信、結構設計、防水、抗壓等一系列問題。“一般人可能潛水10米就會頭疼不適。如果在100米甚至上千米的水下有無人裝備來保護、觀測我們的海洋,探索海底世界,將更多海底知識傳遞給孩子們,這是多麼可愛、可敬的事情。”陳曉東説。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