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內貿流通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

  • 發佈時間:2016-03-31 22:30:47  來源:國際商報  作者:商務部研究院消費流通所副主任 陳麗芬  責任編輯:羅伯特

  城鎮化建設不是城市空間的盲目擴張,是從“非均衡”佈局轉向“均衡”,既要優化宏觀佈局,也要搞好微觀空間治理,還要注重城鄉融合發展。流通産業要按照“因地制宜、城鄉協調、以大帶小、功能完善”的原則,構建高效、有序、協調、合理的新格局,實現“城鎮化格局更加優化”的發展目標。

  當前,我國正處於新型城鎮化建設和流通體制改革的戰略疊加期。新型城鎮化建設旨在通過落實以人為本、集約發展、城鄉協調、生態友好的理念,推動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農耕經濟向現代經濟轉化、農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轉變。與傳統城鎮化相比,新型城鎮化重在六大轉型:從城市優先發展轉向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從高耗能型轉向低耗能型、從數量增長型轉向品質提高型、從高環境衝擊型轉向低環境衝擊型、從放任式轉向集約式、從少數人先富轉向社會和諧發展。內貿流通業對城市經濟發展具有基礎性支撐作用和先導性引領作用,是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傳統城鎮化轉型的內生變數。以內貿流通體制改革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為契機,探索以內貿流通發展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路徑,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和現實需要。

  擴大流通就業,推動轉移人口市民化

  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本的城鎮化,核心在於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今後一段時期,城鎮化建設要著重解決好“三個1億人”問題,促進約1億農村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推進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的主要任務是,讓農村轉移人口在城市中找到歸屬感,能夠就業,能夠享受市民待遇。內貿流通是吸納就業的主要領域,進入門檻較低,崗位需求量大,恰好能在這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以流通促進農村轉移人口就業。激活各類流通主體發展活力,支援流通領域“網際網路+”眾創空間開發,扶持創客型小微流通企業發展,提高大中型流通企業競爭力,通過培育流通主體創造穩定的就業機會。加大農村轉移人口技能培訓,提高流通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使農民快速適應城鎮的用工需要。

  增強流通綜合服務能力。城鎮化必然伴隨著大量農村人口聚集到城市,社區商業、購物中心、娛樂休閒等城市商業設施可能面臨結構性短缺。流通企業要抓住機遇,擴大商業設施投入,綜合考慮城鎮規模、城市定位、居民需求、農村轉移人口等多方面因素來配置流通設施、佈局流通業態,注重城鎮商業網點數量配比同人口與市場規模相匹配,業態、業種和層級同購買力與消費特質相適應。同時,要不斷提高服務能力和管理水準,豐富經營內容,覆蓋各類消費群體的訴求。

  加強公益性流通設施建設,完善城市基礎設施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有利於提升城鎮品質。從某種角度來看,城鎮化過程也是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現代化過程。流通設施作為流通的載體,要滿足産業升級需求、農民市民化需求、區域經濟一體化需求。未來,要穩步推進城鎮基礎設施公平共用,加大公益性流通設施建設力度,解決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瓶頸,進一步提高城鎮承載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的能力,促進城鎮整體功能發揮和持續健康發展。

  加大公益性設施建設力度。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公益性流通設施的需求數量日益增加,但是目前流通設施過度商業化,公益性流通設施供給不足。在城鎮化進程中,要加大民生型、基礎型、保障型、環保型和公共服務型等5類公益性流通設施的建設力度,滿足城鎮化對流通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發揮公益性流通設施多方面的功能,滿足居民基本生活需要、保障供給、穩定市場、有效應對重大自然災害或突然事件、促進流通現代化。

  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一是加大政府資金投入力度,發揮其引導作用和乘數效應。關係到經濟社會穩定、全國性或區域性的公共流通設施,如中央儲備庫、公共信用資訊平臺等,由政府直接生産。二是放寬市場準入,鼓勵社會資本積極參與流通基礎設施建設,適當引入競爭機制,打破壟斷。注重發揮外資的積極作用,採取項目融資的方式,吸引外資投向城鎮流通基礎設施建設。三是發展多樣化融資方式。引入TOT、BOT等項目融資方式,積極創新銀行參與流通設施的融資模式,鼓勵銀行根據自身的承受能力選擇企業融資或者有利的項目融資方式發放貸款。

  建立城鄉一體流通格局,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城鎮化建設不是城市空間的盲目擴張,是從“非均衡”佈局轉向“均衡”,既要優化宏觀佈局,也要搞好微觀空間治理,還要注重城鄉融合發展。流通産業要按照“因地制宜、城鄉協調、以大帶小、功能完善”的原則,構建高效、有序、協調、合理的新格局,實現“城鎮化格局更加優化”的發展目標。

  推進城鄉流通網路一體化。一是流通規劃城鄉一體化。構建相融互補、層次分明、相互銜接、覆蓋城鄉的流通業規劃體系,統籌城鄉流通業發展。二是城鄉商品和要素自由流通。打破城鄉界限,實行城鄉開放互通,逐步形成城市和農村互為市場、互為依託、相互聯繫、相互促進的局面,實現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三是資訊資源城鄉共用。建立覆蓋城鄉的流通資訊平臺,實現市場供求資訊與生産的“雙向對接”,減少生産盲目性,提高政府市場調控水準。

  構建多級流通體系。一是重點發展聯動城鄉的小城鎮流通業,積極把小城鎮流通業打造成聯動城鄉發展、吸納農民就業的關鍵節點,有效推動“農産品進城、工業品下鄉”雙向流通體系的發展。二是積極完善中小城市流通業的功能。通過擴容增量、培育新業態、新業種等方式,提高中小城市的集聚效應,提高對農民工市民化的吸引力。三是著力打造龍頭城市流通業高端形態。鼓勵上海、北京等建設國際性商貿中心,引導深圳、珠海、青島、大連等發展成為國際大都市,培育一批區域性商貿中心城市,帶動地區乃至國家競爭力提升。

  優化城鎮微觀商業空間。一是要擴大增量,講究品質,滿足需求。將商業網點建設規劃佈局制度化,明確商業網點規劃在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建設控制性詳細規劃中的定位,保持規劃之間的同步,改變城市商業設施疏密無序的狀態。二是遵循規律,科學規劃商業設施建設速度和數量,適度超前,合理佈局,錯位發展,防止重復過剩和建設滯後。根據實際情況,在一些流通業發達的新城區可以採取跨越式發展。

  轉變流通發展方式,推動城市內涵式發展

  城鎮化發展過程中,不僅要重視“量”的擴大,更要重視“質”的飛躍,由注重數量的外延式、粗放型增長到注重品質的內涵式、集約型發展。流通發展方式要順應現代城市發展新理念新趨勢,從偏硬體設施建設、市場規模擴大,向環境友好、生態文明、智慧低碳、集約有序轉變,建設綠色、智慧、人文、緊湊型的城市,全面提升城市的內在品質。

  加快發展綠色流通。一是打造綠色供應鏈。推動商品的採購、包裝、加工、倉儲、運輸、銷售、消費等諸環節融入綠色低碳指標,實行環境保護、節能減排和資源節約。二是推動綠色流通企業發展。引導流通企業實施綠色低碳經營戰略,鼓勵企業採用綠色低碳技術、設備和材料,嚴格執行節能標準,最大限度降低流通企業的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三是建設綠色流通服務管理體系。完善現有法律、法規、標準體系建設,推進綠色流通資訊化建設,將綠色流通納入制度化和標準化的發展框架。

  探索智慧流通。一是發展智慧商業。以移動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資訊技術為支撐,創新商業模式,支援智慧商業示範點培育,建設智慧商業集團,打造一批未來商店,培育一批O2O商業企業和平臺典型。二是發展智慧物流。將現代資訊技術和管理手段運用於物流業,實現物流自動化、可控化、資訊化、智慧化。構建物流公共資訊平臺,搭建物流資訊化網路,打破地區封鎖,實現物流資訊合理共用、應用和調配。托盤、貨架、運輸車輛、集裝箱、倉庫門禁等物流設施設備嵌入RFID電子標簽等物聯網技術,幫助物流管理系統實時掌握各項物流進程,實現物流全程可視化監管,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傳承和創新城市商業文化。一是發掘城市的商業文化資源,保護、恢復和開發一些標誌性的商業文化遺址,特別是保護稀缺而不可複製的城市商業歷史文化資源,促進商業功能提升與歷史文化保護相結合。二是注重在新城商業佈局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並與城市的自然人文特徵相協調。三是打造商旅文一體化特色街區、民族風情小鎮,推動地方特色商業發展。

  集約利用土地。一是優化商業地産使用效率。充分挖掘土地資源利用潛力,激活現有閒置土地資源。提高單位經營面積效益,形成緊湊、集中、高效的城鎮商業用地格局,解決流通業土地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結構性矛盾。二是盤活現有土地存量。統籌分散在各區的舊城改造,啟動城市二度空間綜效利用方案,有效利用地下人防工程等,主動開發城市核心地段地下空間,點線面結合,打造立體商業。三是控制商業地産開發。防止開發商借機“圈地”和“囤地”,規制零售企業的規模擴大和大型商場的擴建,改變企業盲目佔用土地資源、搶佔網點的現象,避免土地資源粗放使用。

  推動流通模式創新,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品質

  新型城鎮化伴隨著大量農民進城,城鄉二元結構轉化為城市居民的多元化結構,居民收入水準不斷提高,資訊技術迅猛發展,網際網路和行動通訊廣泛普及,城市的消費需求出現了便捷化、體驗化、多元化、個性化等特徵。流通業順應消費發展新趨勢,亟須導入新業態以適應並滿足城市消費需求,推進城市消費結構升級,提升城市生活品質。

  推動線上線下融合發展。一是推動實體店與線上渠道對接,製造方便消費的觸點,滿足消費者不間斷購物的需求。實體店需要重新定位,優化供應鏈,提供快捷方便的配送選擇,統一管理價格、品類和促銷,消除線上線下壁壘,實現實體店與網上渠道無縫銜接。二是鼓勵電商挖掘實體店購物體驗以及連鎖網點優勢,有效整合實體店資源,實現網上購物與實體店購物快速切換。例如,利用便利店連鎖網點,將末端便利店網點拓展為“全天候的郵局”,提供網訂店取、網訂店送、到府服務、社區配送等便民服務,解決電子商務配送的“最後一公里”問題。

  創新社區商業業態。一是整合商業、金融、郵政、電信、公共服務等資源,實現刷卡消費、刷卡取現、郵件快遞收發、代售藥品、代賣圖書、代訂火車票機票、公交卡充值、手機電話充值繳費、水電氣暖繳費等綜合服務功能的搭載應用。二是選擇大型居住區建設社區商業中心,探索建設商務休閒、夜間休閒、旅遊休閒等特色街區。三是鼓勵商貿服務企業運用連鎖經營方式到社區設立超市、便利店、標準化菜店和餐飲、維修、廢舊商品回收、洗染、美容美發等便民利民服務網點,打造生活服務集聚區和15分鐘便民服務圈。四是加快發展社區物流配送、快遞派送、代理服務、保健服務,實現送貨到府、送餐到府、修理到府、服務到府。五是全面提升社區商業的資訊化管理和應用水準,倡導利用資訊技術開展社區便民服務,發展網上交易、網上服務。

  發展個性化商業。一是買手店。買手店不同於大而全的百貨商場,它更加豐富兼具個性的消費空間,是城市時尚風向標。本土百貨將進入買手時代,實現向買手制模式轉型,走精品百貨路線,但也要注意防止出現品牌趨同,過低的買手店進入門檻將會使買手店變味。二是家庭消費顧問。結合目前盛行的代購模式,因勢利導,組建和發展“家庭採購顧問”一類的新型商業業態,為廣大消費者提供商業資訊和消費知識,受消費者委託在國內外代為尋覓和採購各類消費品。三是DIY商店。讓消費者參與商品創造和製作,滿足消費者體驗性以及定制化消費的需要。四是消費聯社。發展消費聯社,由消費者聯合起來,共同採購,如網上的“團購”、“集採”等,跳過中間商環節,降低商品價格。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