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探究食管癌易感基因的奧秘

  • 發佈時間:2016-03-26 03:42:02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我國太行山區流傳著一句順口溜:“十個癌九個埋,緊噎慢噎,三個半月。”一位村民向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研究員吳晨回憶他父親:“到了晚期,每天只能勉強喝點蜂蜜水,最後連咽下一口唾液都成了奢望。”村民口中提及且在當地高發的這種“癌”,是目前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在我國惡性腫瘤前四位的食管癌,這種鱗狀細胞癌正嚴重危害我國人民的健康。

  2013年,33歲的吳晨從美國哈佛大學回國,最終選擇了食管癌研究方向。作為一名“80後”新銳,吳晨是我國此研究領域新一代研究者的代表。“全球每年約有30萬人死於食管癌,其中半數以上發生在中國。我有責任對此進行研究。”她告訴記者。

  據吳晨介紹,從上世紀60年代起,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便開展針對食管癌發病原因和遺傳機理的研究。經過幾代人數十年的努力,目前,我國食管癌發病率和死亡率降低20%。數百萬人因此受益的背後,是一場持續半個多世紀的“接力”研究:上世紀80年代,中美兩國聯合攻關,從食道癌患者的家族聚集性出發,推測這些患者可能有容易導致癌變的基因缺陷。最早一批研究者發現了太行山區是中國食管癌的高發區域,並嘗試從當地人的生活習慣,比如嗜好燙嘴的食物、吸煙、飲酒中,尋找癌症高發的原因。

  吳晨説:“食管癌患者到晚期已經沒有手術的指徵了,化療、放療的效果也不理想。因此,我們的研究角度是從基因組學入手,定義和篩查高危人群,通過早期介入、改善生活方式來降低腫瘤發病率。預防和治療食管癌是我國科研人員需要擔負起的歷史責任。”

  在標本蒐集上,吳晨她們不僅針對太行山區的食管癌高危人群,也針對我國其他地區的散發人群,即對那些並不存在家族聚集性的人群進行研究,看是否具有不同的特點。“我們做了2萬餘例食管癌標本,一例例收集起來的過程近20年。這些標本庫的建立也是我的導師以及國內合作同行多年的積累,因此,所取得的成果應該是整個團隊的”。

  得益於前輩的研究成果和分子生物學的進步,特別是“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成果,吳晨和團隊發現了14個存在於中國人體內的食管癌“易感基因區段”,繪製出中國人食管癌的遺傳學圖譜,為高危人群篩查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在這張關於人體“底層結構”空前複雜的“地圖”上,她發現了部分導致一個人更易患上食管癌的遺傳因子。這讓醫生有可能通過低成本的普查,篩選出那些在基因層面上更易患食管癌的人群。對於那些攜帶易感基因的人群,這項研究提供了“未雨綢繆”的可能,通過早介入、定期檢查、改善生活方式等手段,降低其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在吳晨看來,這更像一張寶貴的、可供查詢和標記資訊的地圖。

  吳晨提出,食管鱗狀細胞癌的發病率在亞洲人群中最高。西方人的食管癌發病率也在不斷上升,但主要是食管腺癌,變成了腺狀細胞癌,而不是中國人的食管鱗狀細胞癌。從致病因素分析中可以得出:歐美人群主要病因是食管胃反流造成的;中國人群主要是由於飲食過燙、病毒感染等原因。她強調説:“中國人群食管腺癌的發病率非常低,在歐美人群中也基本沒有發現食管鱗狀細胞癌,這就是差異。因此,食管鱗狀細胞癌的研究是我們中國科學家的歷史責任,歐美人不會做這方面的研究。”

  吳晨提醒説,在目前發現的易感基因區段中,有2種與人體代謝酒精的能力有關。如果這2種基因存在缺陷,那麼,當此人有飲酒習慣時,發生食管癌的風險會比不攜帶風險基因且不飲酒的人高出4倍。下一步,她打算繼續攻關,將數據的誤差影響降到最低,更為精確的對食管癌遺傳因素作出把握。吳晨説,“我想要完全繪製出中國人食管癌的遺傳學圖譜,這條路可能還很長。但我堅信,只要花時間、靜心做,就能穩步提高食管癌預測的成功率”。

  因研究成果突出,吳晨獲得第十二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組委會給她的獲獎理由是:未雨綢繆,潛心探究食管癌易感基因的奧秘。通過繪製基因組圖譜,發現腫瘤易感基因,為中國腫瘤高危人群篩查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