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裏就有好醫生 看病何須赴京城(民生調查·會後抓落實④)
- 發佈時間:2016-03-25 07:16:00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大醫院人滿為患,基層醫院門可羅雀,這是不少地方的現狀。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在70%左右的地市開展分級診療試點”“促進醫療資源向基層和農村流動”。
在河南息縣,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當地就醫。2015年,縣內就診率達到85.76%,外轉住院比例,由2011年的29%下降到14.24%。通過提高基層醫療水準、改革支付制度,分級診療制度在息縣落地紮根,形成了“提供優質服務—群眾當地就醫—節約新農合資金—提供更優質服務”的良性迴圈。
醫生走出去,專家請進來
不久前,息縣譙樓辦事處居民鄭建紅準備做子宮全切手術。她到北京、鄭州、武漢的大醫院跑了一圈後,最終決定回息縣人民醫院手術。“家裏這邊,現在也可以做微創手術,價格還比大醫院便宜,那還出去折騰啥?”
“過去,最多的是接生和剖腹産。現在,像腹腔鏡下的子宮全切、卵巢囊腫等複雜手術,我們也能做。”息縣人民醫院婦産科主任王莉説。
病人並非迷戀大醫院,而是在追逐好醫生。息縣想方設法,讓老百姓願意留在家鄉就醫。
辦法之一,是“醫生走出去”。2014年,王莉等70多名醫護人員前往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進修。經過學習,王莉掌握了婦科的腹腔鏡手術,目前已獨立開展300例手術。
辦法之二,是“專家請進來”。息縣利用與多家省內外三甲醫院的醫療聯合體,提高醫生水準。2014年至今,僅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就派出20多個技術團隊到息縣培養技術骨幹,使得縣醫院的新技術、新療法增加了10余項。
針對疑難雜症,息縣新農合資金還可以購買專家服務。去年底,患者鄒麗在息縣人民醫院做了瞼緣新生物切除術,主刀醫生是我國眼底病專家、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眼科副主任艾明。患者在家門口,就能看專家號。
先報銷後付費,按病種打包付費
息縣楊店鄉農民徐成建,去年出了車禍。“腦子撞傷了,做手術要先墊10多萬元。肇事司機沒錢,我家也沒錢,多虧新農合給墊付了20萬元。”徐成建説。
為解決“看病貴”問題,息縣推行新農合綜合支付制度改革,群眾看病可以先報銷後付費,同時還避免了過度醫療。
“綜合支付的主要特點,是由按項目付費改為按病種打包付費。”息縣衛計委合管辦主任李煜介紹,以單純性急性闌尾炎為例,息縣新農合確定的縣級A路徑打包費用為2900元,新農合補貼2000元,自費900元。過去要全額墊付,出院後才能報銷,現在病人交完自費部分,就能出院。
這組數字,有三層含義:一是治好這個病,不管醫院花多少錢,農合辦只補給醫院2000元;二是病人只需交自費部分900元;三是病人病情穩定後,若回鄉鎮衛生院或村衛生室康復治療,不用再交任何費用,縣級醫院的醫生會跟蹤問效,直至病人完全康復。
息縣經過對多年住院病種的統計分析,確定納入改革的病種範圍。在臨床路徑上,根據多年就醫數量和診費金額,制定出本土化的臨床路徑,經衛計委合管辦組織專家進行復核,合管辦與醫院談判定價後,確定科學的臨床路徑。
2014年11月,息縣縣級公立醫院正式取消藥品加成,實施藥品零差價政策,從根本上破除了以藥補醫,患者就醫經濟負擔進一步減輕。
“醫護人員都按照臨床路徑操作,診療行為規範了,治療水準提升了,治療費用降低了。同時,更多的患者選擇留在基層,醫院的利潤不降反升。”息縣第二人民醫院院長李宗衛説。以縣人民醫院為例,2015年住院量同比增加50%,急診量也增加了45%。
納入支付方式改革的病種,從2011年的34個擴大到如今的379個,縣、鄉醫療機構住院病人的覆蓋率分別達到76%、98%。改革以來,縣、鄉兩級醫療機構的藥佔比分別由45%、48%降至36%、38%,縣、鄉兩級次均住院費分別比全市平均水準低758元和496元。
省了新農合資金,提高了報銷比例
在醫療水準提高、看病花費降低的基礎上,息縣還推進協作醫療模式,讓分級診療制度落地生根。
夏莊鎮張莊村民張玉清,腦栓塞發作後被鄉衛生院送到縣醫院住院治療,情況穩定後又被轉回鄉里治療,縣醫院跟蹤問效。“省花銷不説,還能照顧到家裏的事兒。”張玉清説。
息縣衛計委主任任仲寶表示,縣、鄉、村一體化協作醫療服務模式,為患者提供了“無縫式”連續服務,必要時購買三甲醫院的專家服務,實現了分級診療、雙向轉診、優勢互補、資源共用。住院天數由改革前的8.6天下降到6.4天,縣級病床週轉率和鄉級病床使用率明顯提高。
分級診療制度盤活了鄉鎮醫院。項店鎮衛生院院長徐超説:“職工平均收入從原來的不到2000元,提高到了三四千元。有的優秀醫生,有些月份甚至可以收入過萬。”
息縣醫改的探索讓更多群眾選擇在家門口就醫,保障了新農合資金安全。任仲寶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一名患者去外地就醫花費2萬元,按照60%的報銷比例算,新農合需要支付1.2萬元。同樣的病,在息縣只需要花費5000元,就算報銷80%,也只需要支付4000元。
5年間,息縣拿出3億元補貼醫院建設,減少醫院趨利行為,進一步節約新農合資金。息縣因此得以提高新農合的報銷額度,並對積累的大量新農合基金專款專用,封閉投入到為農民提供更加週到的衛生服務中;同時,定期為全縣農民體檢,構建健康守門人的運作體系,做到疾病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
“作為省級貧困縣,息縣過去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較多。目前,這一現象有了較大改變。”息縣縣委書記金平説,“醫改沒有終點,我們還將不斷探索新的方式,讓基層群眾就醫更加方便。”
《 人民日報 》( 2016年03月25日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