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財經 > 證券 > 證券評論 > 正文

字號:  

“不死鳥”現象追問:退市劍下 一朝魂斷

  • 發佈時間:2016-03-24 07:36:58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李喬宇

  二十五載上市路,退市劍下,一朝魂斷。當終止上市的審判來臨,*ST博元留給了市場一個“首例”違法退市的標本。重拳出擊,清算“劣幣”,博得一片叫好。然而,在問題公司“自畏”的警醒與資本市場“自潔”的暢意之外,回顧*ST博元及其前身的上市歷程,我們仍然要追問:以其管理之劣、聲名之惡、經營之弱、業績之寡,何以茍延至今,並險些成就“不死之身”?

  顯然,這絕非*ST博元們以一己之願所能完成的。市場的長期容忍,資本玩家的興風作浪,投資者的麻木與投機,以及法制建設的滯後和監管缺陷,共同“成全”了*ST博元們所謂的“不死神話”。於是,當*ST博元在資本市場即將完成“謝幕”時,我們卻無法輕鬆起來,因為這個市場,這個孵化、塑造、包容並且終結了*ST博元的市場,可能還沒有因為*ST博元的退市而徹底清醒。

  *ST博元及其前身曾屢次站在退市邊緣,卻又屢屢“安全降落”,部分原因是鑽了當時的規則漏洞。在2006年公司財務造假全面案發之時,由於其手段低劣、舞弊痕跡明顯,認為公司應當退市者不在少數。但當時的退市標準中,並無“重大信披違法退市”這一項,於是公司于2006年4月公告確認以往財報數據失真後,也只是因此而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甚至公司相關人士接受媒體採訪時,就“是否會退市”輕鬆回應道:“只是會被*ST”,毫無惶恐之意。如果當時的退市制度能夠像今天這樣“完備”,“600656”或許早已成為歷史。

  這是該公司第一次與退市擦肩而過,而其彼時的“茍延殘喘”則全賴資本玩家的手腕,這也揭示出一個怪現象——無論資産品質、管理水準多麼不堪,上市平臺的身份便已註定了“殼公司”將被各路資本“輪番把玩”——只要“不死”,就有新一輪“盤剝”的餘地。

  早期代表了産業資本的華源集團“收編”這枚棋子,只為擴大自己的醫藥版圖,實現快速擴張,為獲得再融資資格不惜虛構出盈利假像,最終令公司元氣大傷。而當其暫停上市之時,麥校勳等資本玩家撿來低廉籌碼,以“畫餅”的手段用“注水資産”推動公司完成恢復上市。麥氏“溜號”後,其所謂業績承諾則被另一波接盤者以新一輪造假的方式填平,若非最後“東窗事發”,這個謊言何時才能夠揭破?

  如此,一任又一任大股東更替,皆為一個“殼”的身份而來。估值泡沫、變相減持、空手套白狼……多年來改變的只是手法,不變的是“可將你送上青雲,亦可棄如敝履”的冷酷,而對比玩家們攫取的鉅額利益,由於市場的不成熟、法治環境的不完善,其違法成本始終太低。

  作為弱勢群體,部分投資者卻甘願飲鴆止渴。在那個“不死鳥”熟視無睹的時代,恢復上市、摘帽,暫停上市,無論格局是多是空,都擋不住個人投資者的涌入。“不管*ST股的風險有多大,只看絕對價格便宜,散戶的心態就是如此,他們總幻想沒有退市。”長期從事金融研究、擔任多家公司獨董的歐陽輝教授這樣説。

  這就是市場,一個曾經習慣、相信,並且以“不死”為幸的市場,也是*ST博元及其前身“自在”存活二十五年的市場。在這個市場中,*ST博元們自有一套處事規則,活得遊刃有餘:突擊“衝關”改頭換面者有之,暫時化解風險“徐徐圖之”者有之,反覆“折騰”茍延殘喘的也大有人在。

  然而,誰都不是無辜的,所謂的僥倖只是一時。隨著“重大違法退市”被寫入新的退市制度並且真正落地,“依法監管、全面監管、從嚴監管”付諸實踐,監管重心逐步向事中事後轉移,市場的制度建設和監管執法朝著“法治化”方向步步邁進,市場生態也隨之出現改變。當制度的籠子收緊,灰色利益的藩籬被拆除,退市的大門對誰都敞開著,那些遊走在規則邊緣只求“茍活”的上市公司,誰又能幸運一世呢?

  格局已經確立,現在,這個曾經被“不死鳥”現象扭曲的市場,最需要一針清醒劑。至於誰是*ST博元的後來者?這個答案暫時將留給時間。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