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智慧車安上“駕駛腦”
- 發佈時間:2016-03-23 05:51:59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跟車行駛、自主換道、鄰道超車、自動辨識紅綠燈……沒有駕駛員操作,智慧駕駛這種只在科幻電影中見過的“超前”技術,正悄然走進我們的生活。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理事長李德毅率領的智慧車聯合課題組,給智慧車安上“駕駛腦”,創造了智慧駕駛領域的多個第一。
2015年8月29日,一輛10米長的宇通智慧車iBUS出現在河南鄭開大道賈魯河站。這輛車頂設置鐳射雷達、車身安裝攝像頭的大客車,通過“駕駛腦”認知,在拖拉機、蹦蹦車、三輪車出沒的鄭開大道,智慧化完成起步、加速、跟車行駛、自主換道、定點停靠等項目,途經兩市一縣,順利到達測試終點——開封開遠門。
這是世界上第一輛在正式道路上行駛的新能源智慧大客車。全程無人工干預,無交通管制,由第三方機構測試完成。美國連線把這次試驗與谷歌汽車並稱,驚嘆于中國智慧駕駛技術的飛速發展。此次上路試運作的智慧大客車,由李德毅團隊與宇通客車聯合研發。
李德毅是智慧駕駛領域的“老兵”。相對於無人駕駛、自動駕駛等提法,他更認可智慧駕駛這個概念。2000年他的團隊率先在國內開展智慧駕駛技術研究,2005年研製出第一代智慧車試驗平臺,2012年在國內城際高速公路上成功實現了無人駕駛。隨著多所大學和汽車廠家加入,課題組研究轉向以市區道路為代表的半結構化道路環境下的智慧車研發。
智慧大客的底氣,來自充分的前期試驗。5年前,一次“院士行”的機會,讓李德毅與宇通“結緣”。曾以為需長期鋪墊的項目,很快開花結果。去年4月開始,宇通生産基地廠區裏多了兩輛採用GPS-RTK、視頻、雷達組合導航的智慧通勤大巴,每天在車來車往的廠區內巡迴運轉,並走向常態化運作。
李德毅認為,決定車輛在無人駕駛條件下成功安全駕駛的核心是整車智慧駕駛系統,由智慧主控制器、智慧感知系統、智慧控制系統3部分組成,分別充當大客車的大腦、眼睛與耳朵以及四肢。智慧車産業化過程中,感測器和“駕駛腦”的性能尤為關鍵。
在李德毅院士的辦公室,記者見到了關鍵“武器”——飯盒大小的黑匣子“駕駛腦”。這個利用微電子技術,生産專用晶片和板卡研發的“人工神經網路”,是李德毅團隊開發的具有智慧財産權的智慧車核心部件,“這項技術應該是世界領先的”。加入自學習總線的駕駛腦,能學習人類的駕駛習慣,並在這個數據密集型的時代利用雲計算大數據在感知、認知方面建立更多入口。
在適合條件下,智慧駕駛可靠性和安全性超過了人類駕駛員。“借助一系列智慧感知等手段,不會疲勞、始終專注的駕駛腦可大大提升車輛的主動安全性能。”李德毅告訴記者,和私家車相比,“兩客一危”和中重型貨運車輛智慧化需求更為迫切。他們瞄準的,正是快速公交、社區通勤這個領域。
李德毅認為,近30年,中國汽車産業試圖用市場換技術,卻沒有真正擁有最核心技術。而如今的智慧車實踐,中國汽車産業是有可能翻身的,世界最大客車廠商在中國,“駕駛腦”也有望在今年實現量産。隨著智慧車量産、鐳射雷達等配件價格下降,智慧車將成為網際網路時代繼手機之後的新型終端設備。
“我國無人駕駛汽車起步比國外晚,但要實現對國外無人駕駛汽車的‘彎道超車’並不是夢。作為時代的寵兒,智慧車將提高人類移動生活的品質,我們甚至期待能夠‘玩’出汽車的極致——飆車機器人。”李德毅説。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