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成都保險業迎“十三五”發展新機遇

  • 發佈時間:2016-03-21 04:29:44  來源:成都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以及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援,保險業發展速度之快、效益之好前所未有,中國保險市場全球排名已由第6位升至第3位,各類保險業務也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本月4日,作為四川省首個商業健康保險個人所得稅政策試點城市,成都迎來了又一個新的保險産品——稅優健康險,稅收優惠政策與健康險之間也建立起了嶄新路徑。本期《成都經濟觀察》,我們將從這一創新保險産品的開花結果與相關專家的解讀中,在保險業越來越受到重視的大背景下,一窺四川與成都保險業發展的前景與路徑。

  特約 觀察

  運用市場機制解決保障需求

  稅收在商業健康保險供給側發力

  保險學會理事、副秘書長,西南財經大學保險學院執行院長陳滔教授:

  運用市場機制解決保障需求

  稅收在商業健康保險供給側發力

  伴隨著首單的開賣,稅優健康險這一由政策推動的保險産品終於落地。稅優健康險政策初成之時,它的動向就受到各界的高度關注,政策對其的助力也在保險市場産生了較大反響。記者了解到,截至3月17日,成都僅泰康養老一家保險公司就已經簽出621單稅優健康險。

  對此,中國保險學會理事、副秘書長,西南財經大學保險學院執行院長陳滔教授認為,稅優健康險能滿足消費者的保障需求,同時給予投保人個人所得稅優惠,市場反響好是意料之中的。陳滔介紹道,稅優型保險産品其實在發達保險市場上早已存在。“從國際上來看,健康保險傳統上都是可以在稅前扣除,我們國家之前只在團體的補充保險上允許稅前扣除。”而針對此次稅優健康險跟個人所得稅掛鉤,陳滔認為這是個人保險的一次創新,同時有利於促進個稅改革的優化。

  説稅優健康險:

  借助稅收優惠帶動作用

  以市場機制來解決保障需求

  稅優健康險産品使消費者可以在購買符合規定的健康保險産品後,獲得不同程度的個人所得稅優惠,促進了消費者的購買積極性,對於保險公司來説是發展商業健康險的一個契機,有説法認為稅優健康險使商業健康保險業進入了“春天”。對此,陳滔表示,被公認的商業健康保險發展開始進入春天,其實是從被業內稱為保險業新版“國十條”的《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和之後的《關於加快發展商業健康保險的若干意見》開始。

  “之後伴隨著保險公司的大量承保大病保險業務,健康保險進入快速增長期。四川的保險業在全國排名比較靠前,而成都作為省會城市,保險業的川內較高發展水準不言而喻。”陳滔説,已經有幾家保險公司的總部設在成都,另外,有商業保險公司還承擔了成都市醫保局的大病保險業務。在他看來,成都之前在健康保險方面發展已經取得長足進展,為稅優健康險乃至未來整個保險的發展以及總部經濟的成長、西部金融中心的建設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陳滔説,多年來,商業健康保險的發展狀況仍然不盡如人意,主要表現在需求和供給的不對等。陳滔説,從需求層面來説,人們的投保意識缺乏,通常不會想到用保險的方式解決問題;從供給層面來講,保險公司的專業化經營、服務水準、公司品牌價值方面都還面臨一些問題。他進一步指出,産品的提供上存在問題,既沒有真正為民所需,也沒有完成它在國民健康保障體系中應承擔的作用。而保險公司雖然有産品,但實際銷售情況並不好,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産品少,容易産生虧損,尤其是準公共品屬性的保險産品,保險公司更不願意做。

  對此,陳滔認為稅優健康險落地成都就有利於解決其商業保險存在的供需不對等情況。“稅優健康險雖然也帶有公共品屬性,但它滿足了人們的需求,帶動人們積極性,如此一來,保險公司就有動力做好。”陳滔表示,稅優健康險在自願保障、補充保障的條件下,充分調動了投保人的積極性,有利於提高保險公司的收入,也給了消費者更多險種的選擇機會,很好地借助了稅收優惠的帶動作用,從供給側端用市場機制來解決保障需求。

  談成都保險發展:

  “十三五”保險業發展將繼續加快

  按保險業的規律來經營保險業務

  保險業在我國“十三五”規劃綱要中被多次提及,陳滔表示“十三五”時期我國保險業發展將繼續加快,而加快發展有兩個途徑——資産管理業務以及在養老保險和健康保險領域將市場做大。他同時也提示成都的保險業要健康發展,一是政府的支援不可缺少,二是還需進一步加強監管,三是保險公司需要更加專業化、合規化地經營,即要按照保險業的規律來經營保險業務。

  以稅優健康險為例,陳滔指出,在監管過程中需要財政部、稅務局和保監會三個部門聯合監管,將其具有的公共品屬性和保障性進行明顯的界定。保險公司方面,稅優健康險同時也對保險公司經營以及人才要求更高,因為甄別投保人的個人健康狀況等需要更加真實,才有利於風險控制。

  “從個人角度來講,目前有些保障比較全面的險種,一年的保費可以達到幾千,而稅優健康險的稅優額度一年僅2000余元,還達不到有的險種的保費;從企業角度來講,給予員工的除了工資以外,另外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員工福利。企業社保程度差不多,區別就在於商業保險。陳滔認為,有的企業願意為提高員工福利付出更多的資金成本,因此商業保險的稅優程度還有上升空間。”

  在陳滔看來,保險業在“十三五”時期一定會有很大的發展,而成都市則將發展得更快,“成都有千萬人口,相當於歐洲的一個小國家了,不管是醫療還是養老,前景是不錯的。”

  陳滔認為,商業保險是在社會保險基礎之上的。成都市醫保局管轄的1200多萬人的城鄉統籌基本醫療保險計劃,這個計劃規模很大而且具有前瞻性,做了很多創新,如果再與商業保險統籌,更有利於為成都市民提供更為圓滿的保障。

  陳滔還表示,未來若能實現以家庭為單位交稅,並將保險等支出在稅前列支,既有利於保險業的發展,也有利於優化個人收入結構。稅收的改革反過來還可以促進國有企業的改革,促進“富人”的財富規劃,促進工薪階層的保險規劃。

  成都 故事

  首單稅優健康險投保人王先生:

  投保該險可以享受個稅優惠

  保險,在為人們的生活保駕護航、給人們帶來安全感的同時,也越來越受到政策的支援。近日在成都,一款購買後能直接省個稅的保險産品——稅優健康險開始落地生根,並在短時間內吸引了眾多“粉絲”。成都市民王先生就是稅優健康險的一名“鐵桿粉絲”。3月4日,這款保險産品在成都落地開賣首日,他就購買了這款保險産品,成為成都市稅優健康險落地後簽出的首單投保人。

  “這個保險我一直都關注著,因為它是由政府直接推動實施的,還可以享受個人所得稅優惠,我覺得很放心實惠。”對於稅優健康險,作為保險業內人士的王先生很是認同,所以當這款保險産品一落地,他就第一時間購買了。

  稅優健康險是指納稅人在購買符合規定的商業健康險後,可以在當年(月)計算個人所得稅時予以稅前抵扣,此次扣除限額為2400元/年(200元/月)。按照目前我國個人所得稅起徵點為3500元的標準計算,相當於將個人所得稅起徵點提高至3700元。2015年5月8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保監會聯合發佈《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 保監會關於開展商業健康保險個人所得稅政策試點工作的通知》,稅優健康險政策初成。而後成都市作為四川省首個試點城市被確定於2016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此政策。截至目前保監會公示了兩批共計12家符合經營稅優健康險資質的保險公司,這12家保險公司均在成都設有分公司。其中泰康養老于3月4日簽出了成都稅優健康險的首單,客戶就是王先生。

  對稅優健康險持續關注並頗有研究的王先生告訴記者,不僅是他自己看好這款保險,他身邊也有很多朋友向他諮詢此保險並有意願購買。“稅優健康險突破社保目錄、保障金額高、保證續保、既往症群體不拒保……這些都很吸引人。”王先生説,這其中可以“帶病投保”成為一大亮點和突破。

  除了稅優健康險,王先生還購買了其他的保險産品,其中有他所在企業為其投保的團體補充醫療保險,也有個人購買的終身重大疾病保險等保險産品,“通過保險可以幫助我徹底解決‘醫療、教育、養老’三大方面的後顧之憂,因為隨著環境變化和生活壓力增大,疾病的發生率逐年增高,疾病的花費逐年增大,而基本醫療保險只能起到最基礎的保障作用。”王先生認為,更多的要靠自己去尋求方法分擔負擔,購買商業保險來防範風險以及補充基本醫保就顯得非常重要。

  説到補充基本醫保,王先生就高興地告訴記者,他此次購買的稅優健康險是一款一年期的健康險産品,屬於費用補償型産品,以保障住院醫療責任為主。這與他之前購買的定額給付型産品的終身重疾保險正好形成優勢互補,“選擇了重大疾病保險和稅優健康險,我感覺保障就比較全面了。”王先生透露,目前他購買的保險産品比較豐富,已經完全解決了他在“醫療、教育、養老”三大方面的後顧之憂。

  聚焦 四川

  “十三五”機遇當前

  本土保險業將迎更大發展

  無論在普通的投保人還是業內專家眼中,保險的保障與理財作用已經越來越突出,以稅優健康險為代表的保險産品,也更加顯示出當前政策對於保險的重視。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共14次提及“保險”,包括大病保險、巨災保險、農業保險、短期出口信用保險、成套設備出口融資保險在內的多種保險被一一點出;而在上週四公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共43處提到“保險”,作為金融行業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作為風險保障、風險管理的重要工具,如此頻繁地被提及,也足見保險業對於國民經濟發展的關鍵作用。

  近年來,中國保險業的發展可謂相當之快速,數據顯示,“十二五”時期,我國保險業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全面站上新臺階。全國保費收入從2010年的1.3萬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2.4萬億元,年均增長13.4%。保險業總資産從2010年的5萬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12萬億元,成功實現翻番。從行業利潤看,從2010年的837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2824億元,增加了2.4倍。我國保險市場全球排名由第6位升至第3位,對國際保險市場增長的貢獻度達26%,居全球首位。

  目光轉向四川。根據四川保監局提供的數據,2015年,四川保險業共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1268.74億元,同比增長19.62%。其中,財産險公司保費收入447.35億元,同比增長13.12%;人身險公司保費收入821.39億元,同比增長23.48%。全省保費規模排名全國第5位,其中財産險公司排名全國第5位、人身險公司排名全國第6位,均與去年同期持平。全省保費增速與全國平均水準基本相當。

  在保費規模的穩定增長之外,各項試點也取得了相當不俗的成績。在巨災保險試點方面,截至2015年底,我省城鄉居民住房地震保險首批4個試點市州(綿陽、樂山、宜賓、甘孜)的試點工作全部落地,為1.61萬戶城市居民和4.46萬戶農村居民提供住房地震風險保障16.96億元,實現保費收入261.37萬元;大病保險已在全省範圍全面推開。大病保險實現全省覆蓋,覆蓋人群7308萬人,全年共15.9萬人次享受了大病保險待遇,大病基金支出5.73億元;商車費改順利實施,全省36家財産險公司均在年底前完成系統切換,確保了商車費改制度按時順利實施。

  今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記者從四川保監局了解到,2016年,我省將在改革創新、服務全局、防範風險上下功夫。深入推進城鄉居民住房地震保險和個人稅優健康保險試點,及時總結經驗。進一步推進保險市場準入退出機制改革,切實發揮市場在保險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進一步發揮大病保險的功能作用,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支援鼓勵保險機構調動更多保險資源進入農業農村,使農民更便捷獲取保險服務。充分發揮紐帶作用,積極爭取“險資入川”,盤活用好保險資源。不斷完善監管制度機制,改進監管方式方法,提高保險監管效能,為“十三五”時期我省保險業發展開好局、起好步。

  記者手記

  創新與發展

  讓更多人了解保險

  一直以來,銀行、證券、保險被稱為金融領域的三駕馬車,但對於市民來説,相比經常要打交道的銀行,能夠迅速帶來收益的股市,保險市場卻似乎顯得有些不溫不火。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保險的使用價值確實不甚明顯,而保險市場在發展最初的一段“野蠻生長”以及管理運作的不規範,也在一定程度上讓人們在提到保險時産生猶疑。

  然而,從近年來保險業的快速發展來看,其大有趕超銀行、證券之勢頭,目前,中國已經躋身全球第三大保險市場,在這背後,也足以見到人們對於保險的改觀。從最初的風險保障、到隨後的投資理財、再到與政策優惠掛鉤的稅優健康險,以及與網際網路緊密結合諸如“手機碎屏險”之類的創新保險,也都在一步步地向大眾普及著有關保險的種種知識,更新著人們對於保險的固有認知。

  今年是“十三五”規劃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也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之年,保險業也理所應當地要在這其中充當重要的角色。令人欣慰的是,隨著保險業的不斷成熟,各類創新産品的落地、理賠服務水準的提高,國民對保險的態度已經發生了較大改變,從最初的排斥逐漸走向接受,而保險産品種類正趨於多元化,能夠為消費者帶來更多選擇。

  毋庸置疑,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與産業自身成熟,保險已經越來越輕易地“飛入尋常百姓家”。政策的助力,科技的進步,使得各類保險創新層出不窮,之後種類勢必愈來愈多,更多的市民也將從中收穫更多的實惠。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也對監管與規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預見,保險業在“十三五”充滿機遇,且任重道遠,其不僅要解決自身的發展問題,更要在國民經濟的發展作出歷史性的貢獻,而後者是前者的基礎和前提。隨著時代的變遷,保險也將從更多地關注“個體福利”轉向聚焦“社會福祉”,為國民經濟作出其應有的貢獻。

  本報記者 馬玉寶 溫珙竹 實習記者 李艷玲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