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古詩中的“草”

  • 發佈時間:2016-03-20 05:58:54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草作為意象,有的充滿悲涼、淒涼的冷,有的賦予了我們生的希望

  蔣勳曾在《忘言書》中提到,這春天與大地,擔待養活著每一種生命。再不起眼的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在字斟句酌最終字字珠璣的古詩詞中,更是少一字而差千里。即使是最不起眼的景物,作為意象也有其獨特的存在意義。

  就比如説古詩中的草吧。草在詩詞中作為一個特有的意象不僅表現的是文章的內涵,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特殊符號。

  無垠的草色在古老的文化中有著最清冷,最冷酷的一面。説到“草”這個意象,我腦海中最先想到的就是“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古詩詞中,煙與草放在一起用的時候,通常煙展示的是一種虛無與縹緲,而草則象徵著一望無際的綠。那綠是披著白紗,帶著淺愁的,也是漫無邊際的,似永無盡頭。這塵世間最渺小的生靈卻偏偏給我們“剪不斷,理還亂”的哀愁,在縹緲中走向遠方,在伴著曠野的火中期待重生。

  再如柳永的“草色煙光殘照裏,無言誰會憑欄意”。如果説那一川的煙草讓賀鑄困于其中無法掙脫,那柳永登高憑欄,便又多了一份高處獨處的寒冷。斜陽穿過煙霧,只剩一縷煙光落到他肩上,帶來的不會是暖,只會是更多的寒。於是不管怎樣的草,都不會再是那或深或淺的綠,只會越來越灰,越來越暗,越來越冷。在觀賞者心裏留下無盡的黑暗與空洞,讓其沉湎,再無法觸摸希望之光。而這恰恰是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載不動的卻是那永遠的憂傷和亙古的荒涼。

  草之一物,不僅暗淡清冷,亦是歲月的見證者。它如實地記載了歷史,承載了更多的故事,見證那淒冷的註定的結局。“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後庭花”。意説陳後主荒淫奢侈,好歌舞,至笙歌未徹,隋兵已至。於是江山易主,改朝換代。舊時的金碧輝煌,曾經的粉飾太平,終究還是化作一抔塵土,歸於大地。又一年春夏,只有那些斷壁殘垣和那縫隙之中的幾叢野草,還在低聲訴説著那些是非成敗。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又何嘗不是在訴説著國都淪陷後的悲涼呢?於是我們説,草是歷史的見證者,是歲月的見證者。作為那已逝去的,尤其是淒涼的見證者,它也是淒涼的。見證也罷,淒涼也好,這些就像那弱小卻堅韌的草根一樣紮根在傳統文化這片沃野,不再分開。

  草作為意象,想來是充滿悲涼的,在傳統文化中草也不單單只有這淒涼的冷,還賦予了我們生的希望。其實它也是新生的,充滿生命活力的象徵,是希望的象徵。我記得小學第一堂閱讀課,老師帶我們讀了一首《錢塘湖春行》,裏面就寫到“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又如“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那小草的顏色,不是近乎于灰暗的綠,而是活潑的,充滿生機的。他們生於初春時節,協穀雨,醒生靈。那是初春躍動的旋律,是萬物生命的起源與開端,它是滿懷希望的。

  草作為意象還有許多喻義,如古人常自喻香草美人,以表明自己頗具高尚品德。孟郊將自己思念並欲報答母親之心比作寸草心。再如“疾風識勁草,患難見真情”。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思想情感,而當我們把其賦予自然生靈之上時,它便獨有了自己心情的那獨特的意義。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