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報告指出:投資往來將成未來友好城市交往主要手段

  • 發佈時間:2016-03-17 13:41: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陳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17日訊(記者陳鬱)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今天共同發佈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專題報告(1973-2015)——開放的城市 共贏的未來》。報告指出,未來友好城市交往中投資往來的比重會逐步上升成為主要交好手段之一。

  截止2015年7月1日,我國對外友好城市數量達2209對,成為世界上擁有正式友好城市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40多年來,國際友好城市工作在配合國家總體外交戰略的同時,有力地促進了地方改革開放與經濟社會發展。

  報告指出,中國城市與國外友好城市之間友情聯繫的紐帶往往通過合作交流的形式固定下來,根據不同領域的交往批次特點,報告將樣本涉及的13個領域按交往比重劃歸為三類:交往比重最大的政治、教育與人才、貿易和文化藝術領域為第一類,投資、旅遊、體育和環保為第二類,比重最少的科技、醫療衛生、城市建設、交通運輸與能源為第三類。

  報告還指出,投資交往近年來大幅提升,“引進來”略高於“走出去”。回顧中國外商投資的歷史,起步于改革開放初期,20世紀70年代末國家決定對廣東、福建兩省的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優惠措施,並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立經濟特區開始吸引大量外商來華投資;80年代吸引國外大批紡織企業來華投資建廠;90年代承接了大量製造業的國際轉移,引進國外製造業企業來華投資;21世紀以來,又轉向承接以IT産業為主導的國際産業轉移,使中國成為外商直接投資的首選地之一,吸引外資已經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

  相比“引進來”,中國企業“走出去”起步較晚,主要集中在2000年以後。首先,中國企業受自身發展的驅使,在中國市場立足後,需要進一步在海外市場佈局,提高在國際市場的知名度,豐富投資渠道,增強抗風險能力。其次,政府也鼓勵中國企業走向海外,學習國際先進的開發理念和高效的管理策略,將國際領先的技術和産品帶入中國。最後,國外市場融資成本低廉而投資收益較高也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驅動力量。

  雖然與友好城市的投資往來次數沒有教育、貿易等領域頻繁,但是最近幾年,投資往來上升趨勢十分明顯,從投資方向上看,歷史累計“引進來”1254次,略高於“走出去”的1130次。從區域上看,與國外友好城市的投資活動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和中部經濟條件較好的區域中心城市,另外邊境城市與友好城市的投資往來也比較頻繁。隨著友好城市關係的不斷深入,未來友好城市交往中投資往來的比重會逐步上升成為主要交好手段之一。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