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成興:理解中國經濟發展軌跡需持客觀態度
- 發佈時間:2016-03-17 06:04: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來,中國經濟增速、外匯市場波動再次成為海外各界關注焦點。就頻繁出現的悲觀論點,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國際發展和經濟學教授柯成興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理解中國經濟發展軌跡,需要以客觀、理性態度,剖析短期數據背後的長期發展態勢。
柯成興表示,單純的GDP增速掩蓋了中國經濟的真實狀態。從經濟史角度來看,成熟經濟體年均增速很少有超過3%的,中國長期經濟增速逐步回落是符合預期與規律的。中國25年來最低的經濟增速數據為6.9%,這是所有發達國家羨慕不已的數據。真正考慮經濟增速下降對於實體經濟的影響,必須關注增量。以2005年為例,中國GDP總量為2.3萬億美元,而增速為12%;2015年GDP總量為11.3萬億美元,增速為6.9%。2015年的經濟增量是2005年雙位數增長時期的近3倍。如果參考2013年的勞動生産率,當前中國經濟增速意味著5300萬個新增就業崗位。
柯成興認為,悲觀論者過多關注的是中國製造業PMI長期低於行業枯榮線,而忽視了中國非製造業PMI在2015年底達到了54.4,為16個月以來的高位。這一高一低證明的不是中國經濟的下行壓力,而是中國正在按照自身意圖推進經濟結構調整。
就人民幣匯率問題,柯成興表示,市場對於中國貨幣政策的態度凸顯了短視和片面。如果將時間起點設定在2015年8月份,人民幣相對於美元的確升值6%。如果將對比對象換成根據中國貿易權重確定的貨幣籃子,2015年底人民幣幣值相比于年初並未出現貶值;如果將時間起點設定在2006年,人民幣相對於美元已經升值了20%,相較于歐元升值了22%。
在柯成興看來,市場對於中國政府外匯政策存在明顯的偏見和非理性。悲觀論者擔憂中國消耗了過多外儲來維持人民幣匯率穩定,認為這是對中國實體經濟缺乏信心。
就當前中國不斷推進的改革,柯成興認為,中國政府已經明確了未來在財政體制改革、金融體系提升競爭力以及網際網路經濟等多個層面的發展目標與方向,其最終目標都是通過提升經濟效率,促進民眾生活標準的可持續發展和提升。就“供給側改革”,柯成興認為,經歷了30年高速發展後,中國經濟産能巨大,但是需要提升經濟效率。當前中國通過改革提升品質而非數量,提升産業部門在價值鏈條的地位。在這一進程中,中國政府同時強調需求側的發展和配合,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和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戰略消化未來龐大的産能供給。這一供給側和需求側配合的做法符合經濟規律和各方預期。(經濟日報駐倫敦記者 蔣華棟)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