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身殘志堅的“消貧鬥士”

  • 發佈時間:2016-03-17 05:55:32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王新偉

  春節前後,《經濟日報》記者來到貴州省鎮寧縣旗山村。一級傷殘退伍軍人陳志坤正拄著拐杖,步履蹣跚地挨家挨戶查看協會群眾飼養的生豬長勢,那是山區百姓脫貧致富的命根子。

  返鄉30年來,他身殘志堅,靠著頑強的意志,創出不平凡的業績,實現了改變家鄉貧困面貌的夢想。

  2006年10月,陳志坤榮獲第二屆“中國消除貧困獎——奮鬥獎”。

  自強不息 自主創業

  1986年11月,陳志坤復員後,鎮寧縣給陳志坤提供了一套兩室一廳90多平方米的住房。按照國家民政優撫條例規定,他可以由國家終身供養。

  陳志坤本可以躺在功勞簿上度過一生。然而,心懷感恩的陳志坤不讓組織安排工作,決定自己創業,以回報國家和人民給予他的溫暖和關愛。

  陳志坤在部隊時就有摩托車維修技術,返鄉後,他買來了大量摩托車維修技術資料,邊學習邊實踐,迅速成為業內高手。家鄉村子裏不少無業的年輕小夥子主動找到陳志坤,向他學習摩托車維修技術。

  轉眼7年過去了,陳志坤的很多徒弟憑著學到的好手藝成了當時為數不多的萬元戶。但陳志坤憑著回報社會的心態去做事,卻沒掙到錢。

  1995年,陳志坤舉家搬到貴陽,租了個店面重操舊業,開起了“榮軍摩托車修理部”,很快就站穩了腳跟,生意做得紅紅火火。

  1999年,陳志坤盤下了貴陽小河區一個經營不善的食具消毒營業店。他對店面重新裝修,增加食具消毒設備。起早摸黑,辛辛苦苦,一幹又是5年。

  陳志坤憑著那顆自強的心,經過多年的艱苦創業,一度賺到500萬元的固定資産,在當地創造了殘疾人創業的奇跡。

  桑梓情濃 圓夢家鄉

  2004年4月,陳志坤得知家鄉依舊貧困,深感不安,徹夜難眠。作為一名共産黨員,陳志坤覺得他有責任、有義務為家鄉建設盡微薄之力。他帶上50萬元的啟動資金告別家人,回到了生他養他的旗山村。

  他走村串戶做調查,以本村已有的生豬養殖為基礎,瞄準政府的好政策和農村的養殖發展空間,確定了以發展養豬業為突破口,推進全村産業結構調整,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發展思路。

  謀定速動,陳志坤立即投入到一系列緊張的基礎建設工作中。2004年11月18日,陳志坤的“榮軍養殖協會”正式掛牌成立。

  2005年11月,協會引進的第一批長白大耳優質生豬出欄,每戶收入在5000元至萬餘元不等。協會副會長馮波從協會購置了15頭仔豬,待出欄時,除去各種開銷,凈賺了6000多元。

  如今的旗山村,在陳志坤“榮軍養殖協會”的帶領下,已形成了養殖、儲運、銷售的一條龍體系,共培養出40多名技術骨幹,成了遠近聞名的養豬專業村。

  截至目前,旗山村所在的馬廠鎮共有在冊的養豬專業戶475戶,不在冊的涉及到15個鄉鎮3720戶,年出欄達3萬多頭,農戶年收益最少的8000多元,最高的達15萬元。

  “馬廠鎮5778戶,25831人,80年代每人平均收入不足千元,到去年,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6928元,還有3個村走出貧困村行列,這得益於産業結構調整,也是陳志坤這個‘領頭雁’帶領大家展翅高飛的結果。”該鎮黨委書記楊猛向記者介紹説。

  如今,陳志坤正規劃建設一個集養殖、屠宰、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産業鏈條,讓更多的山裏百姓實現同步小康夢。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