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出部門小權力 換取農民大利益——湖南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整合試點調查
- 發佈時間:2016-03-15 09:09:00 來源:中國農業資訊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今年1月,財政部、國家發改委、農業部、國土資源部、水利部等五部門聯合發佈了《關於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平臺開展涉農資金整合試點的意見》。而此次的試點省份只有一個:湖南。湖南省嘗試將資金進行統籌整合、統一使用,從根本上打破原有部門多頭管理的體制機制,實現“多個龍頭進水,一個池子蓄水,一個龍頭放水”的管理新機制。讓我們來看一看——
1月13日,離猴年春節還有20來天,在廣西經商的張佳佳就早早啟程趕往湖南平江老家——加義鎮三村村。
就在前一天,財政部、國家發改委、農業部等五部門聯合發佈了《關於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平臺開展涉農資金整合試點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此次試點省份只有一個:湖南,而張佳佳的家鄉平江就在湖南13個試點縣名單之內。
這樣的消息讓在外打拼多年、嗅覺靈敏的張佳佳捕捉到了。敢想敢做的張佳佳決定提前回鄉,全過程介入高標準農田建設之中。他立馬與村理事會達成意向:流轉300~500畝水田種糧,由一個石材老闆轉型為種糧大戶。
張佳佳只是20多個有流轉意向的農業投資者之一,而在以前,這裡的土地幾乎無人問津。“政府整合各方資金來整田了,省裏、縣裏的資金都回流了,我們也要回流,將在外的資金整回來,幫家鄉也是幫自己。”張佳佳説。
的確,一個試點“喚醒了”沉睡的土地,喚回了在外的遊子,在“希望的田野上”創業興農。
1 標準怎麼施行?
高標準農田建設做到高要求、高品質、高産出
湖南耕地佔全國的3%,卻生産了全國6%的糧食。在實用耕地數量沒有增加的情況下,想繼續為中國糧倉“添糧加油”,只有向耕地品質問出路。
“耕地地力每增加一個等級,糧食産量每畝增加100公斤,在相同物資投入和管理水準下,一畝高産田的糧食産出相當於1.28畝中産田或1.8畝低産田的産出。”時任湖南省農業廳副廳長的李志純分析。按此推算,湖南全省現有耕地6202.5萬畝,而中低産田面積達到3988.4萬畝,如果湖南佔比64.3%的所有中、低産田都能夠提升一個地力等級,每年將新增糧食産能近80億斤,按照平均單産1400斤計,相當於增加570萬畝耕地,多“長”出近十分之一的耕地面積。
“以質補量”成了必然的選擇,但高産田靠什麼?湖南省發改委副主任、省水利與農田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亮方認為,必須從現有耕地中挖掘增産潛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以前穿高跟鞋都不能在水泥渠上踩,一踩就壞;現在搞建設,拿個八磅錘用力砸都砸不爛。”平江縣副縣長周虎光形象地説。為了真正建成高標準農田,平江自我加壓、精益求精。周虎光介紹:原來為了節省資金,有人提議農田兩旁栽種便宜的樹,不管高矮、不分樹種,只要種上去就可以了,但縣裏高標準農田建設辦公室考慮到如果栽高大的喬木、灌木,就會遮陽影響水稻生長,因而否決了這個提議,取而代之的是“三可”標準:可用、可觀、可賞。在三村村,900多畝高標準農田建設路、渠兩岸,選擇栽種兩米左右高的柏樹,既有利於水稻生長,又美化了農村環境。
“水草不長,生物不生,就是有只青蛙在渠底都爬不到農田上來,這嚴重破壞了稻田生態平衡!”在瀏陽市官渡鎮南嶽社區,記者跟隨督查組在督查時,發現一條正在建設的水渠渠底都用水泥砌死夯實,督查組嚴令要求按標準改建。
“不是事後驗收了事,而是事前以標準立規矩、事中以現場監督施工為方式,立查立改,才能讓建設不走偏,標準不走樣。”湖南省發改委農經處副處長何宗旺説。
2 資金怎麼整合?
開源整合三類資金讓100元發揮130元效益
到2020年,湖南全省要建成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3316萬畝,建成區域畝均糧食綜合生産能力提高100公斤以上。按照湖南省發改委的初步測算,全省每年至少還有20個億的資金缺口。要建設如此高標準的農田,龐大的資金怎麼來?
“多龍治水水難治”。惟有將資金進行統籌整合,從根本上打破原有部門多頭管理的體制機制,以實現“多個龍頭進水,一個池子蓄水,一個龍頭放水”的管理新機制。
如何整合資金、該整合哪些方面的資金?何宗旺介紹,首先應打破原有部門管理模式,將整合許可權真正下放到縣市,由縣市統籌,部門尤其是省直部門少參與、少干預,由試點縣市創新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項目管理機制;其次要擴大資金整合面,湖南多為丘陵山地區,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大,應將所有涉田涉水的農田建設資金整合起來,才可完成目標任務。
隸屬湖南省會長沙的瀏陽市是農業大縣,大部分耕地位於山區,一些高標準農田的建設造價超過5000元/畝,造成了不少的資金缺口。“要讓出部門的小權力,換取農民的大利益。”瀏陽市副市長鄧陽鋒介紹,截至今年1月,瀏陽市整合國土、農開辦、農業、水務、林業、煙草6個部門的10幾個項目的5790萬資金,設立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專戶,對項目資金實行統一監管,統籌安排,重點投入,避免資金使用的分散性與盲目性,突出資金使用的“拳頭效應。”不僅如此,為了真正做到高標準建設,防止資金短缺,正在醞釀將6000萬水利專項資金投放到高標準農田建設上來。
雖然與瀏陽毗鄰,但作為革命老區、國家重點扶持縣的平江縣財力相對要弱很多。周虎光介紹:平江採取兩手抓,一手抓資金的大整合,進行開源;一手抓資金的節流,調動農民自己籌勞籌資,節約資金。
平江縣目前已整合四類項目資金8700余萬元;下一步還將適度統籌涉農資金,用來支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
梅仙鎮玳璋村齋公塘項目區,距離灌溉水源1500多米,考慮到材料運輸難,鎮裏原本放棄山塘大修,但群眾積極性非常高,自發捐資1.2萬元,新修了一條機耕便道,既解決了施工難題,又方便了群眾耕作。
“老百姓自己的事自己辦,100元能發揮130元的效益。”周虎光説。
3 機制怎麼創新?
簡政放權讓服務農民機制層層“鬆綁”
“探索新機制,關鍵靠簡政放權。”何宗旺認為,高標準農田建設涉農資金整合説到底是要解決“打通為農民服務最後一公里”的機制問題,因而要深化改革,做到省級“革”權、縣級放權、基層用權、農民享權。
簡政放權是政府的自我革命。湖南省政府首先“革權”,于去年3月成立了由省長杜家毫擔任主任的湖南省水利與農田建設委員會,在“省農水委”的統籌領導下,對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整合試點工作實行“四個統一”:一個規劃、一套標準、一個平臺、一次考核。一方面自我“革權”,另一方面又“放權”,明確要求以13個省直管縣為平臺進行試點,大膽改革先行先試。
權力下放到縣裏之後,縣裏是“攬權”還是繼續“放權”,平江縣的決策者選擇了後者。周虎光介紹,在資金整合試點過程中,我們創新了機制,這個機制就是堅持一個制度:“四自、兩會、三公開”,即“自選、自建、自管、自用,村委會、理事會,項目選擇公開、理事會選舉公開、工程建成後財務公開”,發揮了“三個主體、四種權力”的作用;縣政府將權力繼續下放,充分發揮鄉鎮建設主體、村支兩委組織主體、村理事會實施主體的作用,讓老百姓全過程享受決策權、參與權、知情權、監督權。
為了讓農民自己的事自己做主,縣裏通過“打擂臺”形式讓鄉鎮競選“試驗田”,由鄉鎮指導項目區村組成立村民理事會,由理事會具體組織項目實施,主要發動群眾籌工籌勞,代表群眾採購物資和管理財務,營造施工環境和監管工程品質,充分激活了群眾的主人翁意識。
“通過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充分發揮農民自選、自建、自管、自用的作用,讓農民享受到了‘用權’的好處,更嘗到了現代農業生産的甜頭,這就是為農民服務最好的機制。”平江縣農業局副局長余藝濤坦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