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8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生産適合市場的消費品

  • 發佈時間:2016-03-13 03:31:50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從企業角度來看,要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必然要經歷轉型的陣痛。但同時,這也意味著巨大的發展空間。”作為農業龍頭企業的掌門人,全國人大代表、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將會如何佈局供給側改革?且聽劉永好向《經濟日報》“金記者”一一道來。

  “量體裁衣”好發展

  “現在中國企業的投資能力比較強,企業家一旦發現投資機會,往往大家一塊去投,産品過剩問題突出。拿我們飼料産業來講,今年中國的飼料生産能力和實際需求是六比四的關係,這就意味著有較大的産能過剩。”劉永好代表説。

  解決産能過剩要靠政府的支援,更要靠企業自身通過變革創新轉型來實現。作為全國第一大飼料企業,新希望集團轉向了飼料之外的領域,不再搞擴大規模戰略,而是積極向産業鏈上下游延伸。

  “在上游,我們提出要拿88億元養豬,通過3到5年時間,自養1000萬頭豬,帶動農民和家庭農場再養2000萬頭豬,形成3000萬頭的規模。同時拉長終端,把肉品變成供應餐桌的熟食品,通過中央大廚房配送到餐館、機關、學校、超市和老百姓的飯桌上。通過強化兩端,推動轉型。”劉永好代表説。

  在積極轉型的過程中,劉永好還發現,隨著進口農産品的增多,國人對進口農産品的信任度提高,許多人出國旅遊回來會帶農産品和各種特色食品,通過網際網路進行海外代購也廣受歡迎。“為什麼要買外國的,説明我們的品質不如人家,我們的性價比或者差異化做得不夠,這給國內食品生産企業帶來了挑戰,但也是一個新的發展空間。”劉永好代表説。

  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由新希望集團作為第一大股東的一家澳大利亞乳品加工企業,控制了澳大利亞最優秀的奶牛資源,這種在歐洲市場上非常受歡迎的牛奶,不會出現亞洲人喝了外國奶不太好消化的常見弊端。新希望集團在牛奶産業、種源和發展方面通過聯合收購取得了進步,劉永好相信這種優質資源早晚會為國人所用,改變數以億計的人飲用牛奶的習慣,並對國人、特別是兒童身體健康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

  “重品質、重技術,生産適合中國市場的消費品,大消費時代的來臨將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的機會。”劉永好代表説,“人口眾多、市場大是我們的優勢,每人平均土地水資源佔有少是我們的劣勢。把握機會,劣勢有可能逐步變成優勢。今後,就算進口的也是我們中國自己的品牌或者中國企業參與的品牌,到那個時候中國參與國際農産品和國際食品市場競爭,就有了主動權”。

  儘管新希望集團已經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摸索出自己的一條道路,但是劉永好代表認為,改革沒有任何靈丹妙藥可言,每個企業要結合自己的特點轉型升級。轉型發展,更多還是在於企業自身。企業必須深度研究了解自身,結合全國行情,找到優勢和不足加以調整。“企業一定要下定決心,從現在開始總是對的。”劉永好代表説。

  “走出去”提高市場競爭力

  價格倒挂一直是影響農業企業提高國際競爭力的絆腳石。對此,劉永好感觸很深。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適當調減玉米種植面積,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原則,積極穩妥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劉永好代表為此點讚。劉永好代表認為,把國家的補貼和玉米的價格分離開來,適度通過國際採購來調節供求關係,這樣既可以在一定程度降低國家財政補貼開支,又可以使農民收入不至於有太大影響,同時又使得飼料用糧的成本降低,有利於我國企業提高市場競爭力。

  除了在國內創新變革,面對海外投資的窗口期,劉永好代表鼓勵企業走出國門謀求供給側改革。“因為國內的製造過剩,競爭激烈,尤其傳統製造業賺錢很少,有的還虧損,這個時候不如大踏步‘走出去’。”劉永好代表説。在他看來,現在大宗商品價格比較低,國際經濟也不是特別景氣,這個時候恰好是企業“走出去”的好機會,再加上“一帶一路”建設,傳統産業走出去既是窗口期,也是機遇期。

  “從農牧業來看,一方面,傳統的雞豬魚鴨供給基本飽和,供給是足夠的;另一方面,對蝦、金槍魚、三文魚供應遠遠不夠,這些産品中國沒有太多生産優勢,這就為在國際市場通過收購和兼併來整合資源滿足中國市場需求提供了機會。”劉永好代表説。

  新希望集團作出了大膽探索,並加快了走出國門的步伐。目前已經在澳大利亞、紐西蘭、波蘭、印度等近30個國家通過自建、並購、合作等方式投資了50余家企業或工廠,近期的國際化戰略使新希望集團海外發展再次提速。通過轉型發展,新希望集團從傳統肉蛋白的供應鏈,變成高端動物蛋白的提供者。

  “我相信,只要企業積極轉型,用更加國際化的方式配置資源,向用戶滿意的、市場接受的方向調整,‘陣痛’過後最終會迎來一片艷陽天。”劉永好代表信心滿滿。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