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8月22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科技助力提升農業競爭力

  • 發佈時間:2016-03-09 16:27:29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崔麗郭少雅吳佩

  農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的基礎。我國已進入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快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必須大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步伐。如何以科技提升農業品質效益和競爭力?如何讓農業科技變成現實生産力?如何培養現代農業科技人才?兩會委員代表各抒己見。

  如何激發農業科研創新活力

  ——加快體制機制改革,推動科研成果轉化,提升科研人員積極性

  “與其他科研領域相比,農業科研週期長,它有自己的規律,我們應該給科研人員創造一個更好的環境讓他們來創新。”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炳生告訴記者,現在,很多科研人員大量的時間用在填表格、應付在考核報銷上,科研體制機制並不適應和符合農業的科研週期和規律,這直接影響了農業科研重大成果的出現,“未來,必須要建立符合農業規律的科研體制機制。”

  “適應和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關鍵是要靠科技創新轉換發展動力。”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陳章良認為,科技創新要煥發活力,必須要依託體制機制改革,而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改革有利於進一步打通科技成果轉化通道,調動科研人員參與成果轉化的積極性,但眼下,許多農業科研院所和高校落實這一改革的情況並不理想。

  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陳章良建議,今後應該著力完善促進科技成果與市場需求銜接、健全專業服務體系、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完善科技成果價值評估等方面的配套措施;同時加快探索建立知識價值認定評價的標準體系,有效推動以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的制定和實施落實。加快完善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的法律框架,強化科研人員合理收入的合法性。同時,他還建議支援科技人員開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而針對具體的農業科研項目,全國人大代表、河北農業大學校長王志剛則認為,農業科研應該進行供給側改革,滿足市場和社會的需要。“隨著農業生産方式的轉變,我們的農業科研應該多研究規模化、機械化的整合技術,降低農業生産成本,適應機械化、集約化生産的需要。以此來提升農業的科技效率,提升農業競爭力。”王志剛同時強調,真正的農業科技發揮力量最大的是在種業,要將農業種業作為主攻方向,不要被國外所控制。而除了種業,還要在延長農産品産業鏈上發揮科技的作用,提高農産品的附加值。

  如何讓農業科技與生産結合更緊密

  ——完善農技推廣投入機制,創新農技服務形式,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水準

  對於農業科技推廣,王志剛告訴記者,如果農業技術能與市場相對接,滿足市場需要,那相應的配套成果就能得到很好的推廣和應用。過去我們的農業科技主要針對糧食的産量,現在我們要以供給側改革來探討農業科研,只有當技術受市場歡迎的時候,它才能真正顯示出競爭力,真正推廣開來。因此,從源頭上來講,農業科研工作者必須研究市場需要,跟上時代要求。

  儘管我國已經完成了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基層農技推廣站在全國各地遍地開花,發揮作用,但全國政協委員、華南農業大學副校長溫思美認為,各地對於基層農技推廣的重視還不夠。農業新技術推廣的費用,未在各級政府的財政預算支出中單獨列項,很多地區機制不夠完善,而在新品種與新技術推廣方面,地方科研單位未能與當地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有效結合,存在著技術與推廣部門脫節的問題。

  “我們的科技推廣體系,從人員各方面都比國際上領先,比發達國家農業的人都多,但要讓它發揮作用,除了推廣機制要創新,也要加大投入,想辦法讓體系活起來,讓農技員能夠走到田間地頭去。”全國政協委員、甘肅農業大學教授尚勳武如是説。

  溫思美建議,各級政府把農業科技服務置於農村經濟發展整體規劃全盤考慮,財政預算單獨列項,並逐年增加經費,確保農業科技創新、農業新技術推廣等費用支出。同時,建議結合各地區的主導農業産業組建由“1個高校科研單位專家團隊+1個本地農業科技推廣小組+若干個經營主體”組成的産學研聯盟,組建農科教結合型的農業科技服務隊,讓農業技術真正變成生産力。

  而針對全國農業科技創新示範基地,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太和縣張槐村種植大戶徐淙祥則希望,國家能加大財政對“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與整合示範基地”農業科技成果的轉移支付力度,提升主要農作物生産全程機械化水準,大力推進“網際網路+現代農業,推動農業全程産業鏈改造升級”。

  如何培養農業科技人才

  ——政策扶持培養農業高端人才,留住基層農業科技人才,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解決科技問題,支撐現代農業,根本上還是要靠人才。作為農業院校校長,王志剛坦言,由於農業效益不高,與其他領域相比,農業領域一直面臨高端人才匱乏的問題。一方面,在高校招生上,與其他專業院校相比,願意進入農業院校的優秀學生比例相對較低,農業院校在生源上不佔優;另一方面,很多涉農專業畢業的孩子最後也沒有選擇從事農業。

  “在高校人才的培養上,優秀的人才不從事農業,從事農業教育的科研隊伍素質良莠不齊,這都間接影響了現代農業人才的匱乏。眼下可能問題還沒有顯現出來,未來十年二十年,問題可能就會出現。”王志剛希望,國家能建立特殊的扶持政策,引導和吸引更多優秀的學生進入到農業領域中來,並且願意選擇留在農業這個行業。

  針對涉農職業院校學生不願意從事農業的問題,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鐘祥市石牌鎮彭墩村黨總支書記張德華則建議,及時調整農民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實行産教融合、校企合作,走農民職業教育集團化發展之路;打造培訓網路,優化就業環境,為涉農專業的畢業生提供展示技能的平臺,讓他們成為“留得住、用得上”的新型職業農民。

  另外,農業發展還需要基層技術推廣的人才。溫思美認為,現在市、縣(市、區)、鎮農業科技人員大多是上世紀80~90年代的大中專畢業生,參加在崗系統培訓和外出參觀學習先進技術的機會較少,普遍業務知識比較單一,加上在市場資訊、經營管理、儲運加工等方面的知識嚴重不足和存在能力上的欠缺,因此,在指導和服務各地農業重點産業和重點項目建設方面顯得力不從心,同時他們的待遇水準也不夠高。對此,他建議,根據“責、權、利”相結合的原則,建議制定工資福利補助政策,提高他們的工資待遇,以留住基層農業科技人才,並吸引更多高素質人才進入農業科技服務隊伍。

  除了高端人才、基層農技推廣人才,現代農業發展,呼喚和需要更多的新型職業農民。而作為新型職業農民,徐淙祥則建議,國家加大對職業農民的專業技術培訓,讓他們多學習種植、經營、管理等知識。他認為,針對農民的職業培訓應該是學以致用,可以成立基地,讓農民既可以學到知識,又能在田間地頭實踐,邊學邊做,這樣才能起到預期的效果。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