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雲南打造大湄公河次區域農業科技輻射中心

  • 發佈時間:2015-11-19 19:59:56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昆明11月19日電(記者吉哲鵬)從2008年成立至今,中國、柬埔寨、寮國、緬甸、泰國、越南通過大湄公河次區域農業科技交流合作組交換了264個農作物品種。“雲光14號”“雲光17號”等雲南優質稻在越南、緬甸、寮國等國的推廣面積早已超過100萬畝。

  近年來,雲南還在寮國、柬埔寨等國援建國家級和省級農業科技示範園,陸稻、大豆、甘蔗、馬鈴薯、植保和社會農業經濟6個專業工作組更成為跨境合作的典範,這使得中國雲南逐漸成為大湄公河次區域的農業科技輻射中心。

  這是記者19日從在昆明召開的大湄公河次區域農業科技交流合作組第七屆理事會暨農業科技合作交流研討會上了解到的。此次研討會從18日持續至20日,來自大湄公河次區域五國的90多位農科專家、農業官員和企業代表出席了這次會議。

  大湄公河次區域是指湄公河流域的中國雲南省、柬埔寨、寮國、緬甸、泰國、越南。

  雲南省農科院院長李學林介紹,此次會議將通過召開陸稻、大豆、馬鈴薯、甘蔗、植保、農業經濟六個工作組研討會,交流各國推進合作和需求資訊,繼續深化和推廣合作成果。

  雲南省農業廳副廳長杜建輝表示,中國政府十分重視大湄公河次區域農業合作,並與各成員國在農業領域開展了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得益於地理環境、氣候等,與緬甸、寮國、越南接壤的雲南農業“走出去”歷史悠久。

  “在大湄公河次區域,農業發展水準低、農民貧困、農村欠發展、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亟須保護等是各國面臨的共同挑戰。”杜建輝説。

  農業科技合作是跨境農業合作的重要內容。為推進農業科技合作,2008年在中國農業部、雲南省科技廳等支援下,雲南省農科院與區域五國合作,成立了大湄公河次區域農業科技交流合作組,開展跨境合作,以達到支撐糧食安全、消除貧困、保護環境的目的。

  7年來,通過大湄公河次區域農業科技交流合作組,六國交換品種264個,篩選試驗品種48個,示範適宜品種34個,示範面積近6500公頃,培訓科技人員和農戶9000多人次。

  “通過2011年成立的植保工作組,雲南省農科院對來自越南、寮國、柬埔寨和緬甸的科研人員,重點開展了稻飛虱、稻瘟病、小菜蛾、外來入侵生物等綠色防治技術聯合研究與技術培訓,為建立次區域合作防控機制奠定了基礎。”雲南省農科院國際合作處處長陶大雲説。

  雲南農業科技的先進性和適應性在區域各國産生了巨大影響。在會議上,各國的農業官員或科研機構負責人對農業科技交流合作都高度認可。

  在柬埔寨,“雲南—暹粒友好農業科技示範園”種植了馬鈴薯,玉米等作物,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並榮獲柬埔寨國王獎。越南從雲南農科院引進了96個陸稻品種,已經篩選出3個品種抗病性好、産量高的品種進行示範。

  大湄公河次區域國家農科機構表示,雲南農業科技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各國合作發展空間巨大。在此次會議上,中國農科院、中國熱帶農科院及江西、廣西等省份農業科研機構還與柬埔寨、寮國、泰國、越南的農科機構達成了合作意向。

  雲南省科學技術院副院長許健認為,運作7年的大湄公河次區域農業科技交流合作組能在中國“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時,對建設中國-東盟以及中國-南亞農業科技交流與合作機制、平臺具有借鑒意義。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