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工企業:想説“親民”不容易
- 發佈時間:2016-03-09 16:27:23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兩會聲音
“我國亟須加快核領域技術創新,帶動裝備製造業走向更高端。但目前還存在一些阻力,其中就有軍民融合問題。”3月8日,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院長羅琦委員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
對於軍民融合難的問題,中國航太科工集團公司第十一研究院研究員曲偉委員以他所在單位為例説,“每位科研人員都承擔著幾項到幾十項不等的任務,太忙了顧不上轉化。同時,軍工行業在智慧財産權方面也很難推進。”
“科技成果轉化,軍工系統尚無具體措施出臺。比如,技術解密這個事,誰也不敢輕易觸碰紅線。”曲偉説,“軍品生産量小,生産成本較高,要轉為民用還需積極培育市場,通過批量生産等方式降低成本。”
國家重點型號總設計師、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副總工程師楊偉委員介紹,在我國,國防先進技術在民用領域應用,已有十幾、二十年的歷史。早期的電視機、電冰箱等産品,也來自於軍工企業。
但楊偉也表示,大型國有軍工企業對市場運作的能力和水準還有個逐步成長的過程。國有軍工企業制度較死板,這是影響軍工企業“轉民”的主要因素之一。
“軍轉民”難,“民參軍”也不易。“民參軍更像一種口號。”在楊偉看來,軍民之間資訊不對稱,就像兩個“資訊孤島”。
“民企要‘參軍’,首先得有參軍條件。但軍工需求能隨便對社會公開嗎?反過來,民營企業如何知道軍工方到底需要什麼?”楊偉説,“因此,搭建好資訊溝通的橋梁很重要。‘十三五’規劃中也提到,要在國家、省、市、自治區成立專門機構,進行雙方對接。”
我國也有多個類似軍民融合戰略委員會的組織,但楊偉、曲偉均認為,這種對接範圍不大,內容也不多。
“軍工行業之間各自的項目,都是隔離和保密的。總不能像開個汽車發佈會一樣,去弄個軍工産品發佈會吧?我覺得,需要建立一種登記和頂層分層級的管理機制。這樣既有保密性,又有渠道的溝通。”楊偉説。
軍品對全生命週期保障的期望,也阻礙了“民參軍”的進程。在楊偉看來,“有些軍工産品,品質保障期需要達到30年甚至更長。國有企業即便換人了,企業還在,不擔心質保問題。民企就不一定了。軍品需求是有市場波動性的。對於擁有專用技術的民企,在他們生産的軍品需求處於低谷期時,國家要有一個保護和約束機制。要不然,你今天不幹了,明天産品壞了,軍工企業連替代産品都找不到。”
羅琦説,他所在的核工業領域,軍民融合的國家戰略和以民養軍的共用共擔機制,還缺乏體制上的有效保證。
羅琦呼籲,要促進民用核産業經濟發展,加大對核軍工基礎研發、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和基地型核軍工企業的反哺作用。這亟須國家儘快出臺具體辦法,促進軍民融合進程。(科技日報北京3月8日電)